•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徽州:非遗与传统村落相得益彰

2017年06月07日 17: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婺源文化盛宴
婺源文化盛宴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始建于2008年,是经文化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且是我国第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区域划定以清代末年时徽州府所辖六县(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为基础,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人,具体范围包括如今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三大区域。

  徽州,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传统的区域。徽州处于山区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善贾而又善儒的人文特点,形成了古代徽州区域相对独特而又稳定的文化现象。宋代以来,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文化学科涉猎广博,文化成就独树一帜,文化遗存丰富灿烂。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手工纸、歙砚、徽墨、制伞、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类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等。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设立以来,突破了非遗单向保护的思路,探索跨区域的保护模式,树立整体性的保护意识,对非遗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进行创新性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实验区建设中,当地注重借势而为。以现存古村落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于一体,整体保护传承环境。从2009年起,黄山市陆续投入资金80亿元,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的修复,既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徽州三雕等非遗项目,也为扎根于民间的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徽州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依托古建筑建立了村史馆、乡贤馆、非遗展示馆,使古村落形成了“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的文化风景线,推动了当地文化保护的制度创新。婺源县实施了自然生态保护、建筑徽派风格保护、民俗风情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建设“四大工程”,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县城主要街道和重点村落的非徽派建筑,按徽派风格进行外观改造。选择江湾村、汪口村、长径村、虹关村等10余个古村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

  在传承发展方式上,各地解放思想,大力扶持家族传承、校园传承,兼容并蓄,使非遗项目得以落地生根。黄山市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支持家族传承,促使手工宣纸制作、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传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办非遗职业教育实体,培养非遗特色人才。此外,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使当地的一些特色非遗项目在各大学校落地扎根。绩溪县以评选评比发现人才,以非遗产业集聚人才,以名师带徒培育人才,切实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达160人。婺源县建立了一支规模过百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资金、场所、宣传等方面支持,组织开展培训、授徒活动。分批设立了蚺城、汪口等11个区域综合性非遗传习中心,命名了13家非遗单位。

  当地注重活态传承,让活态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黄山市发挥屯溪黎阳老街、歙县徽州府衙等7个综合传习中心的作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小特区、小气候。2012年修复的歙县徽州府衙,内设非遗精品馆、中国徽班纪念馆,定期举办歙砚制作技艺大赛、中等职业学校徽雕技能大赛。发挥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平台作用,实现现代设计与徽州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机结合,为振兴徽派传统工艺添砖加瓦。此外,绩溪县还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行非遗保护项目化,目前已形成以胡开文墨厂、良才墨业为龙头的徽墨产业群。

  注重固本浚源,唤醒民间自觉保护意识。黄山市已举办两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形成政府主导、业界推动、民间促进、群众参与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格局。自觉维护徽州传统节庆,复苏春节搭台唱戏、宗族祠祭的习俗,诠释美好乡村的新内涵。歙县璜田乡璜田村一直延续着从农历正月初一起连续数日上演由当地农民剧团演出徽剧的习俗。徽州民间自发编撰村志蔚然成风,《徽剧志》等一批由民间编写的徽州文化普及读物数不胜数,徽州营造学社、故园徽州等民间社团相继涌现。非遗展示展馆群成为展示徽州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多元化格局形成提供平台。黄山市已建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等民间非遗展示馆40余家,由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投资建成,以企业养馆的形式运作。婺源已建成婺源博物馆、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两座综合性展馆,建立朱子龙尾砚文化园、华龙木雕展示馆、长径傩舞展示馆、甲路抬阁展示馆等专题展览馆9座。(郜 磊  伍文珺)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