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莫斯科中餐业历经二十余载由小变大 见证中俄发展

2017年06月30日 1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莫斯科6月30日电 题:莫斯科中餐业历经二十余载由小变大 见证中俄关系发展

  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苏联解体后,中国人在莫斯科经营中餐馆的历史并不长。从1995年出现第一家中国人开的中餐馆到现在,也只有22年的历史。

  在这二十几年中,莫斯科的中餐业由小变大,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中见证了中俄关系发展。

  1995年:起步的中餐馆只重口味

  1995年以前,莫斯科只有一两家俄罗斯人经营的餐馆提供中餐,口味差,远远满足不了当时蜂拥至莫斯科“淘金”的中国人的胃口。

  当年,一名来自中国东北的女商人李娜率先抓住时机,在莫斯科开起了第一家名为“唐人大酒店”的中餐馆。这一消息当时还成为新闻,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李娜已是莫斯科中餐行业的“元老级”人物,但她在回顾自己的第一个中餐馆生意时,就像在说昨天的故事。

  因为是第一家中国人开的中餐馆,生意非常好。李娜说,“每天饭店利润都在6000美元左右”。

  红火的生意很快带动了中餐业在莫斯科的发展。在此后的几年里,陆续有数十家中餐馆在莫斯科开业。

  李娜回忆起那一阶段莫斯科中餐馆特点时说,当时中餐馆普遍不注重位置,“有的甚至开在地下室”。店内装饰也很一般。虽然口味很好,但不上档次,难以与莫斯科的日本料理和法国大餐相比。

  2005年:中餐馆迎来发展高峰

  2005年,中俄关系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当年两国贸易额比前一年增长了约30%。

  莫斯科的中餐业同时迎来了一次发展高峰。李娜回忆说,那时去吃中餐的人特别多,因此中餐馆数量大增。整个中餐行业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随着竞争的加剧,唐人大酒店的生意渐渐不如从前。2005年,李娜重新选址,开了一家叫“金鼎楼”的餐馆。相较自己的第一家中餐馆,金鼎楼不但位置更好,还在包间加上了从国内带来的卡拉OK设备,引得大批商人酒后一展歌喉。

  近年来,金鼎楼生意稳定,但李娜却并不“安分”。她告诉记者,在看到中餐业在莫斯科稳定后,自己就在想如何把“中餐文化”做出来。

  2015年:高档中餐馆多了起来

  时机很快到来。

  随着中俄合作的进一步升温,大量中国商人来到莫斯科,为中餐馆带来稳定客源。同时,得益于“丝路”的深入,俄罗斯人也越来越多的了解中餐文化。李娜“发扬中餐文化”的想法有了得以实现的土壤。

  2016年,李娜在莫斯科市中心黄金地段开起了“中国大饭店”。与之前两家饭店相比,“中国大饭店”装修高档,定位高端。李娜认为,只有这样的中餐馆才能在满足挑剔食客们的同时,实现自己发扬中餐文化的梦想。

  果然,相比20年前来莫斯科赚“快钱”的“淘金客们”,这些沿着“丝路”入俄的中国企业家们会吃、懂吃,对饭店环境和档次要求很高。同时,越来越多了解中餐文化的俄罗斯商人也愿意到环境幽雅的中餐馆谈生意、吃商务早餐、办晚间派对。

  李娜的中国大饭店迎合了这些高端人士的需求。因此从开业到现在,生意一直很好。

  随着“丝路”合作升温,很多精明的餐馆老板也都看到了这一商机。在2015年前后,莫斯科出现了多家装修幽雅、饭菜精美的高档中餐馆。

  面对竞争,李娜并不担心。她认为,只要中俄关系继续深化,就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来莫斯科。“中餐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