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以申遗的精神 办好保护的事情(2)
索南达杰保护站现有工作人员9个,主要负责109国道相关地段的巡护、藏羚羊的保护、新生湖的水位监测、反盗猎等工作。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但就是有人喜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做志愿者,他就是杨刚。
杨刚今年53岁,来自福建省,从2011年开始,他成为索南达杰保护站的一名志愿者。
六年来,他每年都会来到这里志愿服务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时间。
“我是2006年中科院在可可西里地区进行四年科考项目的志愿者,在此期间,我受到这里美景和朴实牧民的影响,下定决心要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做一名志愿者。”
杨刚并不负责巡山和反盗猎的工作,他主要负责保护站里的基础工作,比如卫生保障、烧菜做饭、对外宣传以及展厅讲解等。
从海拔不到500米的福建省来到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这不仅是对身体的巨大考验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我每次来这里之前都会先到拉萨待上两三天,就是为了调整好身体状态,以便更好地工作,尽可能地给组织少添麻烦,多做事。”杨刚说。
眼下正值藏羚羊到卓乃湖产仔的季节,站里工作人员和杨刚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出去巡山,我就负责做饭,游客的接待,搞好环境卫生。让他们回来后可以吃到热乎乎的饭菜。”
“我的计划是服务十年,十年之后看身体情况,如果可以的话,我还要再服务几年,因为这里没有纸醉金迷,有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这么艰苦的条件,他们还这么努力,每次来对我来说就是一次生命的洗礼,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杨刚充满感情地说。
“六年来,杨老师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在他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非常好,非常感谢他。”索南达杰保护站副站长龙周才加诚恳地说。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坠。得知龙周才加要到新生湖去监测水位,我们就跟他一起进发。
驱车向草原深处行驶了13公里,一个泛着夕阳之色的湖泊便呈现在了眼前。
“这个湖泊面积200平方公里,是2011年卓乃湖水位上涨导致溃坝而形成的,我们负责这个湖泊的水位监测,如果发现险情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龙周才加一边在水位监测表上记录,一边对我们说。 “新生湖的水位如果上涨过快,将直接威胁保护站、109国道和青藏铁路,我们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周要来两次对水位进行检测。”
从新生湖出来,沿着109国道,一路向北,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在一片黑暗中,我们赶到格尔木市时已经是夜里12点了。
本报记者 尹耀增
藏羚羊救助者
6月29日,晴天。
经过半夜的折腾,到格尔木的宾馆的时候,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其他原因,迟迟没有睡意。
也不知道什么时间睡着了,睁开眼睛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早晨7点,一个人漫步在格尔木的街道,满眼都是高大的绿色林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这是记者第二次来到这座建在戈壁滩上据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了。
漫步其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不知不觉已经到中午,和大家集合之后我们来到了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这里我又遇到了一个极其珍爱藏羚羊的人,他就是管理局副局长罗延海。
个子高大魁梧,虽是汉族却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罗延海出生在玉树,他深爱着玉树草原和各种野生动物。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可可西里联系在一起,与高原精灵藏羚羊联系在一起。20年来,他的魂就系在了神秘而荒凉的可可西里,融在了迁徙产仔的藏羚羊身上,飘在了异常艰辛的巡护路上……
2000年8月,他和同事在巡山返回的途中,发现了一只失去母羊,仅一个月的小藏羚羊。“如果不救它,它要么饿死要么被狼吃掉,我们就把这只小藏羚羊带回了格尔木,给它找了一间房子,还装上了空调,给它喂羊奶,把糌粑嚼成糊糊状嘴对嘴地喂,精心照顾它。但是那时候我们都没有经验,三四天后,小羚羊出现了腹泻的情况,身体很虚弱。”罗延海回忆起他救助第一只藏羚羊的情景。
罗延海和同事们都很着急,只能向外界求助,他们用毛毯把羊包裹上,急急忙忙向兽医站走去,但是很遗憾,那天是周六,兽医站没有人。无奈之下,他和同事们又把小藏羚羊抱到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的急救室。
“大夫们看到我们那么着急,而且还裹着毛毯,他们还以为是个婴儿呢,没想到打开毛毯后是一只生病的小藏羚羊,大夫们都很诧异,怎么把羊抱到医院来了。”在罗延海等人的请求下,大夫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按照救人的方法,给小藏羚羊打了一剂强心针。“也只能这样了,能不能救得活我们就不好说了。”当时的医生这样说。
从大夫诧异到开始理解再到投入救助,让罗延海感到一阵温暖。
可惜半个小时的紧张救治,最后也没能挽回这个幼小的生命,把他抱回去放到院子里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除了巡山、反盗猎之外,我们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就是救助藏羚羊。”罗延海说。
作为一个和藏羚羊打交道20年的人来说,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这样的感动也无法尽述。
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下,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到现在的6万只左右。
“藏羚羊的数量在慢慢增加,盗猎分子在不断减少,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罗延海说。
和罗延海们聊天,是一种享受。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那种生命平等的观念,那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深深地触动着我。
本报记者 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