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华媒:美北卡中医针灸遇“干针” 华人力保针灸声誉

2017年07月10日 11:0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7月10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对于生活在美国北卡罗利地区的绝大部分华人,平时生活中听说、接触不多的中医,其实在身边触手可及——驰骋在有美东硅谷之誉的北卡三角园区,随意停车打开谷歌地图搜索“acupuncture(针灸)”,立马跳出来一颗颗“红豆”,方圆10英里内的门店少则上十、多则二三十家。

  连日里,记者访问数位华人医师,从言谈举止中,热腾腾感受到中华文化颐养的谦恭、真诚。他们很享受从事的职业,坚信针灸“纯天然”疗法的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 也为眼下危及声誉甚至生存的“隐患”忧心——传统针灸与“干针”物疗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持续了6年,告与反告的官司打了快两年至今僵持未决。

  近日,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家庭医学中心门诊部,陈武年正在接诊家住附近的一位93岁的老太太。“老人浑身乏力,腰痛。她的女儿相信中医,带她找到这里来。”来自湖北武汉的陈医生说,“每扎一次针,她就像返老还童一样特别精神。老太太很高兴, 从上个月开始,每周一次的疗程已预订到了6月份。”

年轻的夏延明医生与同是针灸师的诊所老板。(美国《侨报》/毛苌子 摄)
年轻的夏延明医生与同是针灸师的诊所老板。(美国《侨报》/毛苌子 摄)

  病人绝大多数是“老外”

  大型医院里开设针灸专科门诊,15年前在美国还是凤毛麟角,是UNC家庭医学中心一位喜欢针灸、赏识陈武年的教授,力主、促成了这一创举。15年来,让这位湖北中医学院83届毕业生欣慰的是,医院内外知道针灸的人越来越多了,除了给急痛病人开“绿色通道”外,普通病患预约他看病需等上一两个星期。

  “找我的病人中,华人不到5%,和在本地所占人口比例相当。”陈医生说。为什么华人对本民族的“宝贝”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偏爱”? 他认为,本地华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较强疾病预防意识,本身患病率就比其他族裔低,加之新移民在国内看过中医、做过针灸的也是少数,仍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与陈武年的情形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从陕西中医研究院移民北卡的李臻大夫,在邻近罗利的小镇Apex开了一家诊所。记者如约登门拜访时,这位75岁的老先生正在研读一本书《脐针》:“老祖宗说过脐带周围是不能下针的,上周到纽约参加这个专题会,就想学学这个创新的针法……”

  1994年,北卡成立针灸证监会允许针灸师持证上岗,“我很幸运,拿的是第一批执照,编号30,开始是在别的地方打工、开诊所,15年前贷款买了这套房子,就把这当根据地了。”李老说,“我的病人许多都是‘熟客’,有的认识十几年了,过一段时间不舒服就来治疗一回,其中华人只有1/5左右。”据他了解,不仅病人绝大多数是“老外”,针灸师也是“美国人”居多。北卡到目前执照发到了600多号,实际从业者400多人,他估计,华人至多不过50人,人数上不占优势, 但理念和技术一定不能南淮北枳。

  《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罗斯顿(James Reston)1971年在北京与针灸“亲密接触”后,用一篇报道掀起美国针灸热,但美国人对中医的了解一般也限于针灸。李臻说,就他所知,目前罗利地区开中医诊所兼卖中草药的可能就剩他一家了。“这些药用时少,放起来占地方,过去有几个做开药店的都把剩下的放到我这里来了。”他带记者参观了一个展示柜和一个小仓库,“我这里存放的中草药有400多种,中成药200多种,大部分是从加州大药材公司买来的。”他介绍,美国人不会煎药也受不了药水的苦味,最近几年草药价格还翻了倍地涨,推广更困难了,但他还在坚守,“希望有人以后接手把这个店开下去”。

在北卡三角地区,李臻医生的诊所仍保留传统的中草药。(美国《侨报》/毛苌子 摄)
在北卡三角地区,李臻医生的诊所仍保留传统的中草药。(美国《侨报》/毛苌子 摄)

  仅有医术不够,还要会做生意

  有条件时自立门户,不想太累就跟着别人打工,小孩不到半岁的新妈妈夏延明,生孩子前关掉了与别人合伙的诊所,现在在罗利周边小镇Holly Springs一家美国人开的诊所打工。

  上海中医科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科班出生的她,在这个开了18年的诊所,接触到一个特殊的病人群体——住在附近的美国老兵。军人在恶劣战争环境下留下的关节疼痛、精神抑郁等顽疾,如果针灸治疗能起到实效,其费用政府可以报销。今年68岁的针灸师女老板独具慧眼锁定这块资源,雇请夏延明做针灸,还有一个按摩师、两个前台服务员,居然把生意做得经久不衰。

  医疗保险不覆盖或不完全覆盖针灸,是针灸师收入远不能与西医医生相比的主要原因。李臻大夫说,有些在国内学中医的,来到北卡试了试,最后还是转行学电脑、统计去了。即使在大型医院开设专科,陈武年医生介绍,因为美国退休医保没有覆盖中医,他的病人有一半是用现金结算的。

  对于私人诊所而言,夏延明告诉记者,就是保险覆盖了,跟保险公司打交道的过程实在太繁琐,最后不知道钱拿不拿得到,还不如维持现状收多少算多少。

  将美国医保政策吃透用足的华人医生也有。

  李晓东,在北京学的是西医, 移民加州开始涉足中医,1998年搬到北卡美丽的海滨小镇New Bern,开设第一家针灸诊所的她,同时投资几家西医诊所,让她成为不可多得的管理高手。

  她说,从2006年开始,联邦保险实际上覆盖了部分针灸专案; 经过北卡针灸中医学会不断呼吁和交涉,州政府也从去年开始也将个别针灸项目纳入报销试点。她曾雇用4个人来专门跟保险公司打交道,将能够争取到的权益基本都争取到了。“医院只教你如何当医生,没有教你如何做生意,我们华人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她说,如果大家加强交流、合作用好保险政策,既为就医者减轻和经济负担,也让诊所受益,何乐而不为?

  “干针”是不是针灸?

  记者走访的每一位华人中医,都不约而同谈到他们正与“干针”打得难解难分的官司。

  英语流利、热心公益的李晓东,是北卡针灸证监会委员会9名成员之一,任秘书长,也是发起和推动针灸与“干针”斗争的核心人物。

  “北卡针灸证监会是北卡州政府设立的非盈利性机构,代表和维护消费者利益。”她介绍,证监会状告“干针”(Dry Needling)危害消费者健康和针灸声誉的案件,2015年在夏洛特地方法院开庭,经过数次审理,去年12月最后一次庭审到现在都5个月了,判决结果至今迟迟没有公布。

  “干针”是由北卡物理诊疗委员会监管发证的治疗手法,只要求从业者经过20多个小时培训就持证上岗。物疗委员会认为,这种疗法不需要掌握传统针灸理论,是有别于针灸的西方针刺疗法。

  可干针演变到现在,针灸器具替代注射针头,治疗原理和手法与针灸无异。

  李晓东介绍,针灸证监会规定,针灸执业者必须经过3000多个小时的培训、上百小时由老师指导的实习,才可获得参加考试资格。可“干针”因为从业门槛低,从2010年开始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到200多家。“我们已经听到‘干针’导致病人肺穿孔的投诉了,如果不遏制这种趋势、改变鱼目混珠的管理现状,听任更多干针技师进入临床, 必将给更多病人造成伤害。”

  “针”锋相对 缠斗无解

  针灸证监会向地方法院状告北卡物疗委员会后,7名“干针”从业者随即向州高级法院状告北卡针灸监管会乱作为,用公权打压“干针”、导致不公平市场竞争。该案也在罗利数次开庭,目前尚未结案。

  正在针灸与“干针”斗争僵持不下时,李晓东也传递一个接一个好消息:新泽西州总检察长裁定最近物疗机构不能开设“干针”专案, 依据是当初立法界定物理疗法的范围是不能“穿刺皮肤”;5月19日, 俄勒岗州总检察官在回答物疗委员会有关“干针”是否属于物疗行医范畴时,他干脆利落地回答:不!

  “维护针灸的声誉、让中医在海外发扬光大,是华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李晓东吁请华人社区关注中医针灸的命运,为打赢陷入僵局的两起官司出谋划策。(毛苌子)

【责任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