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三亚高校开设专业课程 让中华文化走近洋学生

2017年07月26日 11:27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三亚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在上陶艺课。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三亚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在上陶艺课。 本报记者 武威 摄

  - 见习记者 徐慧玲 本报记者 林诗婷

  “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捏出的飞镖、小碗、大刀烧制成陶艺品吗?”三亚外国语学校陶艺客座教授曲俊蒙问道。

  “想呀!”“Yes!”孩子们积极地举起了自己的作品。

  此时,正是三亚外国语学校陶艺课时间,来自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十余名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陶艺。在不同国家孩子的巧思下,结合传统陶瓷微雕捏塑技艺手法,五角星、小刀、杯子等各式陶艺作品展现出中西文化相融的魅力。

  中国陶艺课走进课堂,让“洋学生”接触东方传统文化,是三亚外国语学校着力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个缩影。学校通过开设国学课程、举办诗会、文化建设等等一系列举措,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让“洋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

  中国陶艺“诱惑”西方小匠人

  7月的一个午后,椰子树在阳光下婆娑起舞,在三亚外国语学校的陶艺教室内,一幅展现制陶工序的壁画引人注目,木架上陈列着具有黎族苗族风情等各式风格不一的陶艺作品,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十余名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孩子们在古色古香的教室内,正在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中国陶艺课。在老师曲俊蒙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天马行空的巧思下,捏塑出人物、杯子等各式造型。

  此堂陶艺课所学习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微雕捏塑技艺,指导老师曲俊蒙正试图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洋孩子”们通过实践,体验制作传统陶艺作品的乐趣,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

  揉泥巴、做造型、设计作品、制作捏塑、烧制……陶瓷微雕捏塑作品的每一环步骤都需要把握细节,稍有偏差作品则难以成型,这考验着孩子们的耐心、细心、专注力。

  “老师,你看我做的飞镖可以吗?”来自澳大利亚的小学生Nicky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凑到曲老师面前。

  “真棒!要记得把周围捏均匀一点哦,作品一会儿要放在高温下烧制,所以要保证作品是空心的、均匀的。”曲老师说。

  短短40分钟,这群西方“小匠人”捏塑作品基本成型,独特的中国传统陶艺文化,令孩子们收获了一次难忘的体验。“注重学习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绘制仿古壁画、DIY中国风摆件、门窗装饰等方式,展示中国味道,让文化建设融入校园建设之中。”三亚外国语学校陶艺课老师郑婷说。

  “中华味道”熏染各国面孔

  三亚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面孔来此扎根,不少“洋学生”开始走进中国课堂,逐渐融入到当地生活、工作中。在三亚外国语学校,学生共有250余人,其中外籍学生的比例达到25%,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是该校管理者的重要考量。

  校园内,两组巨型仿真中国象棋、围棋棋盘摆设栩栩如生;教室内,一幅幅山水墨画式壁画抒发了宁静致远的情怀,传统学堂的木质桌椅、折扇尽显中国元素;走廊间,正红色的传统屋门、砖瓦屋檐富有设计感……在三亚外国语学校,这样的“中国style”随处可见,从校园景观、教室格局等设计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

  将中国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是三亚外国语学校打造特色教学模式的一个侧面反映。“我们希望外籍孩子不仅能够说中文,还要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三亚外国语学校外籍校长Brian·Back表示,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不仅有基础教育内容,同时还有认识中西方文化的课程,满足中外学生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们面向外籍学生共设有国学课、陶艺课、国画课、书法课等四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三亚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于淼表示,下一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占比有望增加,将结合琼岛特色文化,举办黎锦进校园、中秋诗会等活动。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