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深圳植物“家底”让国外专家惊叹

2017年07月28日 10:3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兰花引起国外专家关注。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兰花引起国外专家关注。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气温高达60℃的仙人掌园里,“胖得可爱”的仙人球频频“圈粉”;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兜兰成为参观者相机里不可缺少的焦点;紫色的水稻被布置成植物学大会的标志引来阵阵赞美……日前,植物学大会规划了3条深圳市内考察路线,专家从学术报告会场转移到“植物王国”仙湖植物园、兰科中心、神奇的生物技术基地,多角度体验了一次深圳的绿色之美。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祁觊 记者 杜艳

  仙湖植物园内“深圳对植物保护很系统”

  经过两天密集的学术熏陶,参会的专家学者趁着休会与深圳植物来了一场“盛夏之约”。

  拥有12000余种植物的仙湖植物园,自然成为了植物专家的户外考察地。这个始建于1983年的植物园坐落在深圳最高峰梧桐山的西北麓,平时向市民开放,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旅游服务,同时也是BGCI(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CUBG(中国植物园联盟)重要成员。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与深圳一起申办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城市还有北京、杭州和昆明,当时,国际植物学大会遴选委员会的专家也来了仙湖植物园,一看便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和仙湖植物园,深圳便脱颖而出。

  参观过“脆弱之魅”——喀斯特地貌原生植物展的朋友对阴生园不会陌生,展览上的200多种活植物均来自阴生园。在这里,集中栽培了蕨类、苔藓、苦苣苔科等各类室内阴生植物1300余种。考察团15号小分队在仙湖的第二站来到了这个建园历史最长的专类园,走进园子,沿着小径徒步行走,就像走在生命之树的主干,小径的两边是不同植物类群按照进化顺序依次布置在不同的枝丫,包括苦苣苔小区、苔藓小区、天南星小区、食虫小区、凤梨小区、球兰小区和蜘蛛抱蛋小区等,这种既有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的植物配置方式吸引了无数来访者。

  从阴生园去药园的路上,一位在路边坐着画画的老人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走近一看,老人正对着一株红色的花画钢笔速写,旁边的老伴拿着相机拍着花,“如果太阳下山画不完他就回去照着照片画。”老奶奶告诉记者,老爷爷今年72岁,之前在北京从事航空相关研究,退休后爱上了画画,“北京古建筑多,他就经常去画,后来爱上了花,乘着来深圳开会就来植物园画花。”围观的学者好奇地问老爷爷这是什么植物,老人仔细地在纸上写下:赪桐。记者在路上看见许多没有参团而独自参观的专家学者。

  从枝繁叶茂的药园来到化石森林,随意“站在”草地上的木化石一下子出现在眼前。这些被悉心保护的古生物虽然结束了生命,但依然保有存活时的生命印记,仔细观察能清楚地看见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据了解,化石森林收集了来自国内、国外的600余株硅化木,他们是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变迁时珍贵的“活标本”。

  昌姝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的一名博士后,她在参观完植物园后感慨:“深圳对植物的保护很系统,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物多样性在南北方的差异。”说到参加这次植物学大会的感受,昌姝激动地说道:“见到了很多‘传说中’的学界大牛,感觉很棒!”

  兰科中心“政府保护投入很大”

  兰科植物(俗称兰花)是世界上濒危物种的最大家族,全世界约有2.5万种,我国1300多种兰科植物均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二级以上保护。针对我国兰科植物濒危的严重状况,2005年,中国首个濒危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在深圳诞生。作为世界上保存中国濒危兰科植物物种最多的基地,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科中心”)收集保护的国家和国际一级和二级濒危兰科植物物种达900多种;建成了保存中国兰科植物标本最多的专业标本馆,标本馆现保存兰科植物腊叶标本3835份,活体标本超过100万个体,DNA标本5万份;建成了中国兰科植物的专业组培室和专业图书馆,馆藏兰科植物专业图书1800多册。

  当天也是兰科中心科普馆正式对外开放的第二天,位于深圳梧桐山麓和深圳水库之滨的兰科中心也有个优雅的名字——“兰谷”。

  浅斑双兰、春兰、蝴蝶兰、文心兰、卡特兰……在几百种兰科植物中,兜状的唇瓣,奇特的花形,一个被喻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兜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兰科中心资源管理部副部长孔德敏介绍,温室里培育着的紫纹兜兰在深圳也有发现,十分稀有。

  “可以看出政府投入很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很有责任、有意识地去做好植物保护和科研工作,”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组织的博士后周双喜表示,中国的兰科植物的收集保育工作非常细致,令他感到惊讶。他还建议政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在植物保护和科研方面加大投入,保护和繁育更多濒危物种。

  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看到了“从基因到田间”综合实力

  刚插上的嫩绿秧苗,颗粒饱满的金色稻穗,塑料大棚里高矮胖瘦各不同西瓜、黄瓜……这就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眼前的一切让车上的中外参观嘉宾十分惊讶,没想到寸土寸金的深圳,还能拥有这么大的一片农业基因研究基地。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成立于2014年,前身是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该所着重解决农业基因组学中的重大前沿和技术问题,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与农业育种、动植物健康等传统农业领域的结合。建所以来,在农业生物组学基础、基因组学与动植物育种、基因组学与动植物健康三大学科领域取得突出进展,在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70余篇,奠定了我国农业基因组学的国际地位。

  一片翠绿的稻田中,镶嵌着一个紫色的植物学大会标志,这是研究所植物学家们用植株为紫色的水稻特意栽种的图案。据了解,基因改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产量,还为了培育出耐旱耐热等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比如培育可以在非洲种植的水稻。来参观的代表普遍表示,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参观点充分展现了“从基因组到田间”这一主题,并反映了深圳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实力。

  之后代表们还参观了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的国家基因库,为基因库的海量样本、数据量、数据存储能力所震惊。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