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曲家李百华:齐鲁文化走出去 音乐是沟通之桥

李百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艺术顾问,山东爱乐民族乐团团长。作曲作品《狗娃闹春》获1994年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金奖,作曲的舞蹈《春晓》登上2006年央视元宵节颁奖晚会。为大型电影纪录片《孔子》作曲、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泰山童子迎全运》作曲。其编曲、创意的舞蹈《苦菜花》获首届“泰山文艺奖”,歌曲《再唱沂蒙山》为2017年山东省唯一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8月中旬,山东爱乐民族乐团将应邀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2017山东·南亚丝路情”民族音乐会,这是这支成立3年的公益性社会乐团首次走出国门,作为乐团组建者李百华感到十分自豪。因为爱音乐,这位曾经的歌舞团琵琶首席、乐团指挥、作品登上央视春晚的作曲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各种工作。
希望与音乐长伴
演奏员转攻指挥
李百华的日程非常紧张,为了山东爱乐民族乐团8月10日的出国演出,作为艺术总监的他正在给乐团加紧排练。8月底第十届大众艺术节开幕,他担任总导演,9月下旬“我的祖国”大型民族音乐会将在济南举行,李百华担任音乐总监。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学院教授、乐团艺术总监、晚会导演……身兼多职是李百华多年来的常态,他几乎干遍了与音乐有关的所有行当。他笑称,“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音乐人。”
对于音乐发自内心地热爱是李百华工作的最大动力,这种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在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长大的李百华,家中并没有人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但他却对有关音乐知识和故事的书籍格外偏爱。在13岁那年,父亲花70多块钱从上海背回来一把琵琶,从此,他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1973年,李百华从青岛来到济南就读山东五·七艺术学校(山艺前身),毕业后进入人人羡慕的山东省歌舞团,这是当时山东最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并且很快成为琵琶首席。
但想要一辈子与音乐相伴的李百华并不满足于此,“演奏员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到了一定年龄体力就跟不上了。演奏员的生涯不可能到七八十岁,但是搞创作却能永久地从事音乐工作。”在歌舞团工作了五六年后,李百华有了一个学习指挥的机会,“我是军人家庭出身,带有军人说一不二的性格,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中途转行的李百华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前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当时班里就我一个学指挥的,3个老师给我一个人上课,当年的培养力度是现在没法比的。”
学成归来后李百华迅速进入指挥的新角色。
半路出家学作曲
《狗娃闹春》上春晚
从琵琶演奏跨越到指挥已经是一次挑战,但对于音乐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李百华再次迈进了作曲领域,并且大放异彩。“指挥需要懂作曲、配器、复调、作品分析等,我特别喜欢作曲,在学校里就愿意跟学作曲的人待在一起。”1990年,李百华窝在30平米的房子里,蹲在小板凳上创作完成了《春》《春来了》《乐》,他与朋友笑言,“宅宅何须大,聊聊出大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百华与央视春晚结缘,这让其作品的影响力从业内一下子扩展到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1994年,受电影《少林寺》的启发,李百华创作了融合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作品《狗娃闹春》。当时作品参加星光奖评选,鞠萍、董浩等几位评委连夜把节目给春晚总导演郎昆过目。“当时春晚彩排已经进行了好几轮,节目突然插进来,大家的反对意见很大。但导演组的十几个人看完表演后,当场拍板说:进!”就这样,《狗娃闹春》登上了1994年央视春晚,该节目开创了武术配音乐的先河,并且一举拿下当年春晚歌舞类节目唯一一个金奖。
之后,李百华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晚会或演出,并获得认可。2006年,由他作曲的舞蹈《春晓》登上了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舞蹈《泰山童子迎全运》,作曲也是李百华。从琵琶首席演奏员到音乐指挥,再到作曲家,一部部扎实的作品让李百华觉得充实而自豪。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省长曾握着他的手,嘱咐他学成回来后好好地为山东文艺事业做点事。李百华感慨道:“这么多年来我没有辜负这句话。”
2013年,《我的40年——李百华音乐专辑》出版,他赋上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四十载同学少年,老友叙,情相伴。碧水泉蓝,常思步漫漫。笑看风雨永向前,童心留,吾心安。”正是这种对音乐的赤子之心,让他在音乐的道路上一直保持着创作热情。
今年,李百华创作的《再唱沂蒙山》成为山东省今年唯一一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他说这首曲子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心中酝酿,他多次深入临沂革命老区采风,对传统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进行了再创作。当年,李百华的大舅就牺牲在孟良崮,他在一次次到老区采风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升华了对革命年代和革命先烈的浓厚情感,《再唱沂蒙山》的旋律应运而生。谈到创作,李百华说:“心中要有大爱、有快乐、有创新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齐鲁文化走出去
音乐是沟通之桥
1992年李百华率团在日本演出孔府音乐时,一位坐着轮椅的日本老太太听哭了,这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出去的越多,越让我感到音乐是无声的语言,中国的音乐也是世界的音乐,不需要翻译就能让更多人读懂中国。”这一想法在他心中慢慢萌芽,2014年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时,李百华组建了山东爱乐民族乐团,“我们要打造山东第一个‘爱乐’演艺品牌,建设一个由社会优质资源组合的志愿团队,为观众提供公益演出。让我们的国乐走向世界,让我们的齐鲁音乐,根据山东民间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作品走向世界。”
山东爱乐民族乐团的成员有艺术院校师生、退休演奏家、部队转业演奏家,李百华对乐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乐团最大的特点是能创作具有浓浓山东味儿的原创作品。”
今年年初,李百华当选山东政协常务委员,这在文艺界中并不多见,也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将齐鲁文化大发展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构思了多份提案。他认为,民乐要走出去,不仅是到国外交流演出几场,改革开放后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爱上中国民乐?李百华说,这次山东爱乐民族乐团应邀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2017山东·南亚丝路情”民族音乐会就是实践其构想的一次实际行动,山东文艺界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孔子文化、儒家文化、孙子兵道……都是非常好的创作素材,潍坊昌邑的部分乡镇就是当年与南洋、欧美有过传统贸易的近代丝绸之乡,山东沿海港口题材也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借‘一带一路’形成的历史机遇,将地域性的艺术创作推进为具有国际纵深概念的文化创新,而音乐作为世界性语言,则是构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