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书画“郎中”——探访大英博物馆亚洲书画修复室

2017年08月08日 15:5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负责中国书画的是高级修复员邱锦仙女士,虽然她已经64岁,退休多年,但依然被大英博物馆返聘每周要在这里工作4天。
    负责中国书画的是高级修复员邱锦仙女士,虽然她已经64岁,退休多年,但依然被大英博物馆返聘每周要在这里工作4天。
中国侨网邱锦仙女士展示修复后的绘画作品。
邱锦仙女士展示修复后的绘画作品。

  阳光透过大英博物馆巨大的玻璃穹顶洒落到地面,1656块玻璃片的投影与熙熙攘攘的游客们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动态画卷。穿过画卷中央的博物馆中厅,沿西楼梯下行,通过一道特殊的安检门就来到了神秘的大英博物馆亚洲书画修复室。

修复室内非常整洁宽敞,地板上铺着亚洲风格的席子,去工作或拜访,均需拖鞋。
修复室内非常整洁宽敞,地板上铺着亚洲风格的席子,去工作或拜访,均需拖鞋。

  这是一栋1834年修建的银行大楼,早年间酷爱敦煌壁画的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捐助了50万英镑将这里改造成全球最好的东方书画修复室。4名工作人员在这间层高超过5米,光照非常充裕的古建筑里负责装裱修复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东方书画。负责中国书画的是高级修复员邱锦仙女士,虽然她已经64岁,退休多年,依然被大英博物馆返聘每周要在这里工作4天。

这些数百年的古绢都是邱老师的宝贝,全是她师傅留给她的。用一点少一点,修复古画全靠这些东西。
这些数百年的古绢都是邱老师的宝贝,全是她师傅留给她的。用一点少一点,修复古画全靠这些东西。

  1972年,在上海老家南汇下乡插队的邱锦仙,与其他29位返城知青一起,被招进上海博物馆。当时21岁的邱锦仙对慢工出细活的修复工作格外感兴趣,主动要求进入裱画室。幸运的她在扬帮师傅徐茂康和苏帮师傅华启明的倾力调教下,很快成为上海博物馆修复古画的中坚力量。1987年,台湾古董商邀请她去伦敦修复一批古画。博物馆拿出了2张破损不堪的古画,其中一张是从火中抢救出来的傅抱石山水。经邱锦仙查验颜料不褪色后,直接用滚烫的开水点在画作表面烫了5次,再用清水漂洗,毛巾吸干,反复五次直至胶水与画面分离。她手中的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画作依然完整无缺。这张完美修复的古画彻底征服了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罗森太太,最终将邱锦仙留在了大英博物馆工作。

一名修复师正在聚光灯下修复一本印度的古书。
一名修复师正在聚光灯下修复一本印度的古书。

  修复室内非常整洁宽敞,地板上铺着亚洲风格的席子,去工作或拜访,均需拖鞋。在这里不论是待修复的画幅还是修复中的古卷,都得到工作人员妥善管理。

  邱锦仙是第一个把中国传统修复技艺传到海外的裱画师,更是进入大英博物馆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今年已经64岁的她为大英博物馆培养了数名洋弟子,她每周要在这里工作4天。

修复室内配有徕卡的高倍放大镜,便于修复师们修复古画于毫发之间。
修复室内配有徕卡的高倍放大镜,便于修复师们修复古画于毫发之间。

  中国古画历史长、尺寸大、材质复杂、颜色多样、构图丰富,因此修复起来更加困难。最关键的是,需要理解画作背后的意蕴与文化。“修复古画耗时耗力,每一幅画,通过清洗到修补再到晒干等工序,往往需要耗费几个月时间。邱锦仙1987年来到伦敦之后,凭借她的努力,大英博物馆内馆藏的1000余幅中国古画才第一次有了展出的机会。

修复室内准备的各种不同宣纸,都是从中国和日本采购的。
修复室内准备的各种不同宣纸,都是从中国和日本采购的。

  中国浆糊、中国生豆浆、中国古绢都是邱锦仙修复中国古画的宝贝。她曾经用淀粉浆糊和化学浆糊混合修复好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女史箴图》,用她师傅传承下来的古绢修复好了宋代名画,用生豆浆染色宣纸修复好了明清古画。

  如今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培养的学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柯梦如、纽卡斯尔的魏丝丽、意大利的玛拉比尼……现在都是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艺术馆中能独当一面的中国古画修复重要人物。

简单的几样工具让亚洲的古画古书重现当时的精彩。
简单的几样工具让亚洲的古画古书重现当时的精彩。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