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处暑是祛湿的最佳时节 需勤运动饮食宜清淡

2017年08月23日 15:29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题:处暑是祛湿的最佳时节——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赵杰专访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去也,暑期至此而止。”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万物开始凋零。天地暑去方有秋凉,同时这也是祛湿的最佳时节。都说百病从“湿”起,如何祛湿保健你知道吗?本期的《健康之声》我们专访了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赵杰,请他来为大家解答。

  都是湿邪惹的祸

  现代人一有不舒服,就会说“上火”了,其实这不是没有道理,它和我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连日的高温气候闷热潮湿,湿邪和热邪“强强联合”,湿邪会引发热邪,热邪又会加重湿邪。同时现在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健康,通宵熬夜、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烟酒不断,经常吃肥厚味腻、煎炸烧烤、辛辣刺激等食物,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引发内热,导致湿气更盛。

  那么湿气是从哪里来的呢?《黄帝内经》认为,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中医早就把风、寒、暑、湿、燥、火,简称为“六淫”。什么是湿?如何区别“内湿”“外湿”?

  中医认为湿为重浊粘腻之邪,有外湿、内湿之分。感受雾露,久居潮湿之处,或涉水淋雨,或着汗湿衣,以致湿邪入侵肌肤,出现身重体酸、关节疼痛,或见恶寒发热,身重自汗,属外感湿邪,这是外湿,亦称“伤湿”。若因饮食不适,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出现食欲不振、泄泻、腹胀、小便少,甚则面目四肢浮肿等症的,是湿从内生,统属湿病,这是“内湿”。如何祛湿

  中医认为,祛湿气须把这些致湿因子排出体外。排湿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脾胃,所以欲祛湿气,先温脾阳。我们用附子理中丸来温脾胃之阳。附子理中丸由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组成,其中,人参增强细胞机能,白术去脾胃之湿,干姜去脾胃之寒,炙甘草引诸药入脾。脾胃得温,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机体排湿的出口恢复正常,病理代谢产物便通过此出口排出体外。在临床中,我们常用理中汤加减给患者排湿气,很多的患者在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甚至一天十几次。但大便越多,身体越轻松,精神越好,疾病越减轻,这说明湿气随大便而去了。

  针对机体的不同部位,可选用不同的祛湿中药来配合附子理中丸。专家介绍说,湿气在头项,头蒙如裹,项背僵困,可用天花粉20g、桂枝10g、芍药10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湿气在心胸,胸闷、气短可用瓜蒌9g、薤白6g、半夏6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湿在腹部,腹胀、便稀,可用半夏6g、夏朴6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湿困于腰,腰部疼痛、困重可用茯苓30g、白术30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湿困于腿,可用茯苓15g、白芍15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以治疗腿困、腿沉。以上方法中,附子理中丸每次服用一丸,每日三次。

  湿病的预防

  “上医治未病”,湿病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勤运动。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功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的有空调的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而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其次饮食宜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对人体营养及水分代谢关系密切。适量均衡的饮食有助肠胃功能正常运行。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胀气、炎症。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中华文化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