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这五年·我与中国”:科技智能拉近香港内地距离

2017年08月24日 11:1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科技智能生活拉近香港与内地距离

杨晓晴

  从未踏足北京、上海、南京等内地城市的我,过去只是和朋友到过深圳,而且都是做着一般港客做的事——逛街购物等。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今年6月参加了由香港商会举办的青年交流团活动,在这10天里,我们参观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内地5个大城市,活动还在电视台播出。

  这次我原本同样抱着吃喝玩乐心情出发,开始十天之旅。然而,内地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巨大,生活便利化程度大大超出我的预期,一路上的见闻,令人惊喜。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把香港发展成智慧城市,透过运用创新及科技,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市民生活质素、提高香港对环球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激发城市的不断创新。由特区政府委聘的顾问公司已制定出香港智慧城市蓝图顾问研究报告,该报告当下正在网络上展开公众咨询工作。

  在被誉为“智能城市”的杭州,除了拜访阿里巴巴的总部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浙江大学的“Neo Space”。浙江大学成立“Neo Space”,目的是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支持他们开创企业,汇聚有兴趣发展科创的师生。

  “NeoSpace”里有大量智能科技的发明,包括具有定向导航的智能单车、能自动检测地下管道有否泄漏的智能检测器,我还试戴了由大学生研发的盲人视觉辅助眼镜,用户戴上眼镜后,眼镜会透过声音提醒用户身边的障碍物位置,指示他们往安全的方向前进。

  “科技”带来的转变有好有坏。有人说,科技令人类变得依赖、没有自发性,但有人说,科技便捷生活,可以省下更多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科技是好是坏,我未能评论。但这里的师生正在利用科技,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在香港,我们使用最多的科技,大多都是一部智能电话——为了与人沟通,可以快捷浏览不同的社交媒体;或是一张八达通卡,在不同交通工具和便利店市场中畅通无阻。

  不过在这十天,我惊觉原来智能科技可以这么贴近生活。原来上市场买菜可以不用带零钱,只要按几下手机,你便可以叫外卖上门,甚至请人帮你买菜直送家里……这一切,都是我在香港体验不到的智能服务,感觉就像是接触新玩具一样兴奋。

  在内地,由人人都用的电子支付,到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以及各种创意园区的普及……这些因为科技而来的改变,不但改善了各地人的生活水平,更是一改我过往对内地城市的印象。

  繁荣、多元发展、电子科技等元素纷纷渗透进这些大城市里,幸运的是,科技没有使他们变得冷漠。

  还记得一次在杭州的农贸市场里,我们一行数个年轻人站在菜档前,买菜阿姨热情地教我们使用电子支付:扫一扫二维码,输入金额,不用任何纸币与零钱,交易便完成了。

  那一刻,他们指着电话,耐心地教我们一群年轻人的画面,竟与我在香港教导家中父母用智能电话的情况异曲同工!

  大学里主修旅游管理的我,其实是抗拒去内地城市工作的,因为觉得离家太远。但当亲身坐上高铁,感受到它的快捷与稳定时,才觉得距离已经变得不成问题。我至今还记得,由北京开往南京的四小时高铁车程中,我睡得很沉。

  如今,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总站已现出雏形,明年第三季度工程完工后,能够把香港跟内地16个主要大中型城市连接起来,为香港和内地人员往来提供很大方便。只需9小时,便可以从香港到达北京了。因为高铁,内地与香港的距离近了,我似乎也不再抗拒到内地工作。

  科技改变着内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却没有让大家忘记历史。

  坦白说,出生在1996年12月的我,过去对香港与国家的历史概念不足,认识浅薄。看过、读过、考过试后,历史知识的记忆便开始变得模糊。

  但在这十天里,先是北京的“圆明园”,然后是“南京静海寺纪念馆”——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商议《南京条约》的地方,还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堂又一堂的历史课,令我慢慢认识到国家与香港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这十天里,我发现古老历史与创新科技,两者彷佛大相径庭,但原来它们都是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一趟,一扫我以往对内地城市的片面概念。也希望香港能在未来与内地的发达城市一起向前。

  【作者杨晓晴系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业管理学士二年级生】

【责任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