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我是马布里》的北京味道与美式幽默

2017年08月25日 13: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原题:“马政委”的北京味道与美式幽默

  上一个国产体育电影被人念念不忘的作品,还要追溯到《女篮五号》时代。前几年的《激战》、《翻滚吧!阿信》、《破风》等被划归于体育题材的作品,其实是包含了多种元素的电影,纯粹性上不高,也没能成为现象级作品,票房也不尽如人意。

  基于对过往作品的了解、对当下市场的判断以及对观众消费倾向的认知,《我是马布里》在公映前不被看好是情理之中的。不少人会有这样的“偏见”:国内拍不出好的体育电影。在这种低预期的前提下,《我是马布里》却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你会发现,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化了特别直白的目的性和令人尴尬的口号,一切可以导致观众产生腻烦心理的“硬”的东西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观众视角,一切以观众的心理感受为重。在体育电影中,能够让观众觉得被尊重的作品,少之又少。

  众所周知,包括“三大球”在内的诸多体育项目,是有主管部门的,如何表现“高层”对马布里同志以及北京首钢篮球队的关心,成为编导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问题——夸张领导的作用,会让观众觉得“假大空”,弱化领导的存在感,恐怕也不符合现有体育机制。《我是马布里》的编剧与导演杨子采取的做法是,在教练专心训练球员的时候,一位相貌年轻但却酷似“高层”的领导走到他身边,试图表达些什么,但教练仅客气地打了个招呼,然后摆出一副“谁也别干涉我”的身体姿态,见此状况,“领导”十分大度地走开了。

  杨子还有一个高明的做法,把无所不在的教练团队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处理成了“父子关系”。父亲是退休的前教练,而儿子是现任教练,两人常因为训练理念问题,产生当面冲突——这个曲笔,巧妙地软化了篮球队在管理上的权力较量,并通过父亲最终对儿子的支持,升华了政绩与成绩之间的关系。能够处理掉这个棘手的问题,剩下的便顺理成章了。

  类似于这种用内在情感来化解外部矛盾的做法,在解释马布里——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打球的美国球员心理动机方面,也产生了很强的可信性。“父子关系”成为驱动人物成长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从少年时父亲教导马布里打球,一直持续到马布里率领首钢球队获得全国冠军,父亲都没有缺席,而有关父亲一个被隐瞒多年的“秘密”,更是激发马布里斗志的关键所在。在美国拿不了冠军来中国拿,父亲在世时看不到儿子拿冠军,那就以一尊冠军奖杯告慰父亲——这个逻辑关系理顺了,马布里的中国故事变得有趣也有悬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政委“演技在线”,毫无球员演戏的呆滞感,表演以及台词功底完全不输专业演员,在知晓父亲“秘密”之后的那场哭戏,更是演技爆棚。

  《我是马布里》不土,它是部洋溢着欢快气氛与励志气息的电影。导演借鉴了好莱坞体育电影的编剧思路、煽情手段,但也做了许多本土融合的工作,比如影片的北京味道与美式幽默的融合。何冰饰演的教练,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身上有正气凛然的地方,也有蔫坏的地方,他有属于小人物的弱点,但在关键时刻却有统帅气质。教练与父亲在四合院吃饭聊天的几场戏,包含着浓浓的北京味道,当这种北京味道撞到马布里的美式语言时,产生了许多笑点。在笑声中,观众或能感觉到,北京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它的舞台价值——只要敢于努力,北京就愿意为他提供绽放机会。

  《我是马布里》是部完整的电影,情节规划、人物设定、故事节奏、台词音乐等方面,均在有力的掌控之下均衡地通过银幕传递了出来。导演杨子去年拍摄的文艺片《喊·山》曾获不少好评,这次转战商业片,也展示了他的进步。当然影片也有一些缺憾,比如在故事发展的全阶段,缺乏重大比赛或者强戏剧冲突来调动观众情绪,另外在比赛紧张感的营造方面,也还有提升空间,但瑕不掩瑜,作为一部体育电影,《我是马布里》在刻画一个主要人物、展现一座城市的人文、传递一个鲜明主题等方面,均完成了任务。(韩浩月)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