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非遗传承人林惠文:兴宁杯花舞的继承与创新

2017年09月06日 10:2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林惠文(正中)在培训社区文艺活动骨干,向群众推广杯花舞。
林惠文(正中)在培训社区文艺活动骨干,向群众推广杯花舞。

  原标题:杯花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林惠文--杯子敲响舞翩翩 创新拓开大舞台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悠扬的音乐里,林惠文带领着一群学生,双手各执一对杯,轻轻摇晃、敲打杯子,清脆的声音响彻课室。弯下双膝、仰起头来,林惠文迈着轻快的步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这个用杯子敲出伴奏的舞蹈是杯花舞。2007年,杯花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兴宁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杯花舞艺术之乡”。林惠文是杯花舞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用杯子作为道具的舞蹈在全国唯独兴宁有。”虽已年近古稀,但林惠文精神矍铄,谈起杯花舞来眼带笑意,双手双脚无意识舞动起来。自1979年进入兴宁市文化馆,从事传统艺术挖掘工作以来,林惠文与杯花舞“相交”近40年。他改良杯花舞道具,让杯子发出更美妙的声响,不断创新杯花舞舞步,排练新节目,并推动杯花舞走向“广场”,成为群众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我在世的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创新杯花舞,让它保持生命力。”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黄佑鹏 钟思婷

  继承中创新 赋杯花舞新生命力

  下“一字马”、压腿、走步……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练着基本功。林惠文说,自己虽已不登台表演,但每天不练舞蹈,总感觉身体哪里不舒适。“一天不练自己知,两天不练同事知,三天不练观众知。身体没有记忆,停止一段时间练功,动作就会变得僵硬。”

  1968年,18岁的林惠文参军后才开始接触舞蹈,此前练过业余体操的他有一定的基础,身体比同龄男性柔韧性要强。开始接触舞蹈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爱舞成痴。

  参军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转折,而进入兴宁市文化馆则是他的第二个转折。1979年,29岁的林惠文调入地方工作,任兴宁市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恰逢其时,全国进行民间传统艺术普查工作,林惠文承担了这项工作。

  利用近10年时间,林惠文与同事走村串乡搜集了许多客家传统艺术,这其中杯花舞最吸引他的关注。“放眼全国,没有一个以杯子作为道具的舞蹈,非常有客家特色。”

  1997年,杯花舞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由林惠文编写的《杯花》获得了编纂三等奖。在挖掘杯花舞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林惠文还不断对杯花舞进行改良和创新,让舞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从而得到更好传承。

  “杯花舞起源于清朝,至今有100多年历史了。它是道教中的法事舞蹈,以唱为主,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将它进行改良。”其时,林惠文觉得杯花舞的工具瓷杯底如果多一个小洞的话,声音会更美妙。“要把歌表演转到舞蹈,首先要把道具解放出来,所以我在杯子的底部留一个小洞,再放上松紧带,套住杯子,这样表演起来就不会掉,增加了我们的创作空间和表演技巧。”

  在表演和传授过程中,林惠文不断推陈出新,巧妙地运用击杯和舞蹈艺术,以“摇杯、滚杯、甩杯、磨杯、转杯、杯花出手”等击杯技巧,使敲击的瓷杯发出多变的节奏,能表达情绪的变化。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舞蹈动作,不断提高杯花舞的表现力。杯花舞拥有了新的生命力,更加欢快活泼,给人美的享受。

  由他创编的杯花舞《明月照山乡》1983年获广东省群众舞蹈作品评选二等奖,杯花舞《杯花声声》2005年获岭南国际旅游节民间艺术汇演金奖和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在采访过程中,林惠文不断重复这句话。对于他来说,让杯花舞永葆生命力的法则便是创新。

  弘扬中传承 将杯花舞推向广场

  林惠文个子不高,跳起舞来身体灵动而优美。站在一群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学生前,林惠文毫不逊色。谈及与杯花舞“相交”近40年,他共培养了多少徒弟。林惠文说,他自己也数不清了。这么多年来,为了普及和提高杯花舞技巧,他走农村、入社区、进学校,认真培训好杯花舞爱好者。

  “他为杯花舞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任兴宁市文化馆馆长的刘利娜是杯花舞的梅州市级传承人,她说,她是在他的教导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并逐渐从他的肩上挑起传承的重担。“他对杯花舞专业的学问、舞蹈动作,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现在我们兴宁还培养有县级的传承人。在林惠文的带动下,我们一定会做好杯花舞的传承工作,把杯花舞发扬光大。”

  为了扩大杯花舞的影响力,林惠文还积极推动杯花舞进入大学校园。他多次受深圳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嘉应学院等高校邀请,讲解排练杯花舞,使数千人掌握了杯花舞的舞蹈技巧。

  嘉应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蔡享丽与林惠文合作多年,将杯花舞推向嘉应学院专业舞蹈课堂。“作为杯花舞省级传承人,林惠文很好地承担了这一角色。他给嘉应学院的学生排过许多作品,这对杯花舞进入大学舞蹈专业课堂,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蔡享丽说,嘉应学院已把杯花舞纳入客家民俗舞蹈民间文化的课堂。“杯花舞这么优美的舞蹈,而且具有比较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把杯花舞传承下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

  杯花舞走进大学专业舞蹈课堂,是杯花舞面向更广阔世界的关键一步。而将杯花舞推向广场,则是杯花舞群众化的关键一步。在林惠文的组织、带领下,兴宁市文化馆的专业杯花舞舞蹈老师们分别到各个乡镇的农村中,将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传给村里的文化团队,再由村里的文化团队组织村中妇女学习杯花舞。

  同时,林惠文积极排编广场舞舞蹈。2016年,在CCTV2016全民健身暨全国舞蹈电视大奖赛总决赛上,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获得广场舞组冠军

  虽然杯花舞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作为道教法事舞蹈的杯花舞曾远离大众的视野。是林惠文及同事的挖掘,才让这个客家特色舞蹈重现人们眼前,是林惠文不断改良杯花舞的表演形式,让杯花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话

  林惠文:期待更多人力物力投入杯花舞研究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是林惠文重复最多的话语。如今看到的杯花舞与道教法事舞蹈已有很大不同。在杯花舞走下“神坛”,走向“广场”时,杯花舞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令林惠文苦恼的是,研究杯花舞的人实在太少了。

  南方日报:杯花舞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如今依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林惠文:杯花舞的前身是道教法事舞蹈,当时做法事时,道士创造了这个舞蹈来吸引观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杯花舞一度失传,我们通过四处搜集有关资料,摸清了传承情况和表演套路。

  老式杯花舞表演时以吟唱为主,动作的幅度不大,我们认为这样的表演形式有局限性,于是把歌表演转到舞蹈上。首先在杯子的底部留一个小洞,再放上松紧带,套住杯子,这样表演起来就不会掉。增加了我们的创作空间和表演技巧。其次,我不断丰富杯花舞的舞蹈动作,使杯花舞更加欢快活泼,更具艺术表现力,给人美的享受。

  现在的杯花舞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观,更为喜闻乐见。在兴宁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很多都会跳杯花舞。

  南方日报:在杯花舞的传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

  林惠文:杯花舞现在兴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到多个地区和国家进行表演,成为兴宁一大艺术品牌。杯花舞从兴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应该说传承和创新都是一个飞跃。

  跳杯花舞的人很多,这是令人欣慰的事,但是真正懂杯花舞的太少。许多节目的编排、动作的创新,还是得依靠我,掌握杯花舞精髓,对杯花舞深入研究的人太少了。这是十分不利于传统艺术的发展的。若是停止了创新的脚步,那么杯花舞的传承和发展也就停止了。

  希望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在杯花舞的研究上,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沉下心来研究杯花舞,让它在不同时期绽放不同的光彩。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