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大马八旬华裔“灯笼伯伯”坚守传统 遗憾后继无人

2017年09月10日 16:0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雷发鑫把做好的玻璃纸灯笼逐一挂起欣赏,想到今年中秋节这上百个灯笼将在槟岛绽放文化之光时,他露出欣慰的笑容。(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雷发鑫把做好的玻璃纸灯笼逐一挂起欣赏,想到今年中秋节这上百个灯笼将在槟岛绽放文化之光时,他露出欣慰的笑容。(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9月10日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的“灯笼伯伯”把打架鱼、飞马、兔子、鹅、公鸡等灯笼逐一挂起,窗外光线把这些传统的玻璃纸灯笼映耀得五彩缤纷;他喃喃说:“传统的东西没有人做,没有人用,最终会消失……”

  遗憾后继无人

  这是来自一名八旬长者的感慨,他12岁开始自学制作传统灯笼,经历人生多个重要阶段后,如今长陪伴他度过岁月静好的,依然是这门手艺,只是苦无传人,让他甚感遗憾。

  来自霹雳州华都牙也的雷发鑫今年81岁,2016年的这个时候,他带着制作传统灯笼的工具和材料,坐了13个小时飞机去到英国,亲手做了20多个玻璃纸灯笼,让几个在外国出世的孙儿提着传统灯笼过了一个很“中华”的中秋节。

雷发鑫做的龙形灯笼有“飞龙在天”的气势,须耗两三天才能完成
雷发鑫做的龙形灯笼有“飞龙在天”的气势,须耗两三天才能完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今年他在家乡过中秋节,目前独居在怡保万里望的他,今年过了农历新年就开始做灯笼来打发时间。他的女儿于去年开了“Tang Lung Pak Pak灯笼伯伯”脸书账号,在网上曝光了父亲的精湛手艺,也让“灯笼伯伯”的名字开始传开。

  今年5月,一名槟城酒店业者在脸书私讯其女儿,表示看见已届八旬的灯笼伯伯仍坚持制作传统灯笼,实在难得,要向他订做300个作为酒店的中秋节装饰,较后转赠孤儿院。

  灯笼伯伯听后摇摇头说300个灯笼只靠他一双手可做不来,结果他还是做了100个各种动物造型的灯笼出来;想到最后会送给孤儿,他还制作了宝可梦精灵比卡丘灯笼,卡通头部还可转动呢!

  在英国示范灯笼制作

  现代的孩子提的多是电子灯笼,而彩色玻璃纸灯笼被视为怀旧之作,当亲友看见雷发鑫到了八旬仍乐此不疲制作这些传统灯笼时,不禁称赞他那一双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手。

  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分享他去年在英国过中秋节时,女儿的朋友上门看见他的灯笼作品,就邀请他到唐人街的一项中秋庆典上示范灯笼制作过程。

灯笼伯伯12岁起自学制作传统灯笼,盼传授手艺给有缘人,以让孩子提玻璃纸灯笼过中秋的习俗代代相传。(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灯笼伯伯12岁起自学制作传统灯笼,盼传授手艺给有缘人,以让孩子提玻璃纸灯笼过中秋的习俗代代相传。(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他说,当天现场有外国人和华人,其中一些是大马游子,他们对一个个动物造型的玻璃纸灯笼爱不释手,说很久没看到这种家乡才有的传统灯笼了,纷纷向他购买收藏,以解思乡愁。

  他回到怡保后,怡保的民间文化团体也邀请他参与三奶巷春节文化艺术展,让灯笼伯伯的一个个灯笼作品在百年老街摇曳生辉,让本地人惊叹原来还有人在做这种传统灯笼。

  灯笼伯伯说,他欣慰还有人欣赏玻璃纸灯笼,也希望通过展览找到有兴趣学的有缘人,他会无私传授,以让孩子提玻璃纸灯笼过中秋的习俗代代相传。

  追求美感制作一丝不苟

  雷发鑫说,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说难不会很难,熟能生巧,但因他对美感有追求,在制作过程做到一丝不苟,所以感觉不容易做。

  他完全不用草稿,他笑说设计图全在他脑里,他手拿一把钳子直接扭出想要的动物外形,动作俐落,把玻璃纸糊好自然干后即上色,颜料是购自外国,色泽艳丽且耐久。

  经过上色的灯笼神韵即现,尤其需耗两三天才能完成的龙形灯笼有“飞龙在天的气势,所搭配的装饰物尽显心思。

  父爱揉进灯笼传递子孙

  灯笼伯伯表示,他的3个女儿对学习制作灯笼不感兴趣,不过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提着父亲的灯笼游街时,会神气地对其他小朋友说:“这是我爸爸做的,美吧,外面买不到的哦!”

孙儿孙女们提着外公制作的灯笼乐滋滋游街去,让灯笼伯伯仿佛看见当年女儿们提灯笼炫耀的神气样子。
孙儿孙女们提着外公制作的灯笼乐滋滋游街去,让灯笼伯伯仿佛看见当年女儿们提灯笼炫耀的神气样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看见孩子们一脸骄傲的神情,他就感到很开心。现在3名女儿都不在身边了,他还是每年坚持为女儿们和孙儿们制作新的灯笼,把向来含蓄的父亲之爱都揉进灯笼里,传递给两代子孙。

  他的长女和二女定居英国,小女住在吉隆坡,他除了偶尔去英国和吉隆坡女儿家小住,其他日子都住在怡保万里望的家。孙儿孙女们提着外公制作的灯笼乐滋滋游街去,让灯笼伯伯仿佛看见当年女儿们提灯笼炫耀的神气样子。

  制作灯笼成怀念妻子寄托

  大半辈子与他形影不离的妻子张金莲约5年前病逝,制作灯笼也是他怀念妻子的一种心情抒发和寄托。

  他忆起当年追求妻子时,会做灯笼送给她的妹妹,知道她喜欢猪,就特地做了猪造型的灯笼博伊人欢心。

  他辛勤打拼生活,当过锁匙匠、修理钓具、卖熟食、报社通讯员及经营书店等,他干甚么活妻子都帮他,他晚上卖沙爹,妻子也在旁卖煮粉;他做灯笼时,她就是助手,帮他递工具和糊纸等。

  他说,有时接获灯笼订单,遇到下雨,妻子会烧一炉炭火,把刚糊上的玻璃纸在冒起的热气晃一晃,有马上收紧的效果,这样丈夫就能快点上色完工,依时交货。

  妻子逝世后,陪伴他度过每一个孤单时刻的是灯笼的制作,同时获得亲友的喜爱,让他欣慰自己还有生产力,觉得人生还算圆满。(冯溍敏)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