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深圳文化周”亮相爱丁堡 粤剧讲述莎翁戏剧故事

2017年09月15日 09:4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粤剧《夫人计》剧组在爱丁堡街头走秀。
粤剧《夫人计》剧组在爱丁堡街头走秀。

  原标题:用粤剧讲述莎翁戏剧故事--“深圳文化周”首登爱丁堡艺穗节,民间文艺力量发出深圳声音

  扮相俏丽的“马夫人”在台上站定亮相,台下一片喝彩,英语的夸赞也夹杂其间。围绕着马夫人的剧情展开,舞台上的“船舞”“手舞”“踢枪”“下场花”“走边”“起霸”“大架”等展示戏曲表演程式一一展开,台下的“老外”看得目瞪口呆。“马夫人”开口吟唱,观众不禁跟随着旋律摇头晃脑。

《夫人计》剧照。
《夫人计》剧照。

  这是2017年8月爱丁堡艺穗节上的一幕。在这个拥有70年历史的国际顶级艺术节上,深圳民间文艺团体打造的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粤剧《夫人计》和“中国新城·深圳新声”跨界专场音乐先后登台,备受当地主流观众瞩目。作为2017爱丁堡艺穗节“聚焦中国”板块的组成部分,两部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深圳的原创艺术水平以及“走出去”的无限可能。

  粤剧《夫人计》让英国观众很激动

  演出结束半个月后,回到深圳的卓佩丽谈起在爱丁堡艺穗节的场景时依然非常激动。“没想到那么多外国观众来看我们的表演,现场演出完了他们都不走,最后几次出来谢幕跟他们合照才得以‘脱身’。更没想到他们都能看懂我们的粤剧,他们跟我们国内的铁杆戏迷一样,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反应,悲伤、惊叹、欢乐……他们能够看懂我们的粤剧里所有的表达。”

  多年的舞台生涯,卓佩丽曾担纲主演过《情系中英街》《山乡风云》《盘丝洞》《林娘》《汉宫怨》等40多部优秀剧目,获得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演“优秀表演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出足迹遍及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及国内多个城市。

  但这一次的演出让她特别难忘,在爱丁堡艺穗节这样的戏剧顶级舞台觅得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知音,卓佩丽为“南国红豆”粤剧的艺术感染力倍感骄傲。相比之下,艰辛的创作过程在她嘴里都显得特别有成就感。

  卓佩丽此前在深圳市粤剧团演闺门旦、刀马旦,2005年粤剧团体制改革后来到宝安区文联,以个人名义开了工作室,做粤曲进校园的推广传承工作,也做一些创作。

  2016年国庆假期,人在香港度假的卓佩丽被邀约创作一部以“莎士比亚”改编的粤剧参加爱丁堡戏剧节。“当时一是考虑到英国是莎士比亚的故乡,可以让熟悉莎士比亚戏剧的英国观众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和东方文化;同时让看惯粤剧的中国观众扩大艺术视野,了解莎士比亚和西方戏剧。”

  卓佩丽随即联络来自北京、广州的主创人员挑选剧目,经过周详的思考,最后决定改编《麦克白》。

  中国传统戏剧对该剧的改编此前已有案例。上世纪80年代著名戏剧家黄佐临执导、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主演的《血手记》、2015年上海昆剧团排演的《夫的人》、2016年香港著名艺人焦媛主演的音乐剧《麦克白夫人》,而在刚刚结束的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中,来自安徽省徽京剧院的汪育殊以《惊魂记》获得该奖项的第一名。“可见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一部能够给演员提供巨大表演空间、发挥艺术才华的经典作品。”

  在反复研究中,主创人员一致认为,要确立剧本的主题思想,尽量保留原剧的精粹和主要情节,强化粤剧艺术特色。在艺术创作上,本剧尽量保留莎士比亚原剧的精粹和主要情节,并进行中国戏曲化改造。在结构上改变原作的人物设置,以马夫人为第一主人公,着力塑造一个文武兼备、集善恶美丑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着重展现戏曲唱念做打、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点,显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艺术特色,同时,又突出展现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卓佩丽能文能武、激情充沛、声色艺俱佳、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长处。

  前期的创作非常艰辛,演员们连固定的排练场地都没有。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艰难支撑,但最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卓佩丽带领团队将《夫人计》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呈现在舞台上。

  新民乐和跨界流行乐展示深圳文化魅力

  与《夫人计》一同演出的还有由深圳市合纵文化策划准备的“合纵新声”艺术团。在爱丁堡格林赛德的翡翠剧场,艺术团用他们的音乐展示了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新城的文化魅力和原创音乐特色。

  深圳是一个包容的移民城市,这个城市的音乐人,在原乡烙印和在地文化间如何融合贯通?合纵文化董事长助理、资深乐评人王俊介绍,音乐会上重点呈现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民乐和跨界流行乐作品。

  小雨乐队的《古风铃》舒展悠扬,竹林作为重要的色彩乐器,在小雨乐队的音乐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他们演绎的另外一支代表作《雾山归途》更是用多元化的编曲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悠然淡泊却不失活力的特征。

  彝族歌手李能贵在演出中释放了少数民族的激情,载歌载舞的《打歌》和《东山美人》让人们感受到非凡的热力,而他与合纵旗下歌手蓝兰对唱的《敬酒歌》则用歌声祝酒,“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一种可爱的刁蛮、善意的“霸道”,让大山民族的热情在旋律中绽放。

  福田区引进的文化名人方锦龙是享誉海内外的民乐大师,此次他带去了极具传统意味、又不失现代风貌的全新改编作品《春江花月夜》和《送你一朵玫瑰花》。作为当代五弦琵琶的代表人物,方锦龙的演奏充分展示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以更接近现代音乐语言的形式为爱丁堡当地观众演绎民乐精髓。而方锦龙之子方颂评则以全新的电子音乐介质作品《如果》与蓝兰一起进行了另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唱和。

  在音乐会的最后,合纵新声艺术团全体艺术家一起走上舞台,唱响让爱丁堡当地观众耳目一新的传统民谣《Ride On》。这首传唱了数百年的民谣,唱的是一个男孩要上战场,女孩骑着马前来送行,虽然心里极度渴望能与男孩在一起,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分离。小雨乐队对这首歌进行了改编,并填了中文词。艺术团全体成员反复咏唱着这首经典的旋律,并与台下观众互动,将演出气氛推向高潮。

  主流观众追捧 上座率九成以上

  爱丁堡市长Frank Ross说,“来自中国的声音给爱丁堡带来了感动和惊奇。”而在卓佩丽等演出人员看来,爱丁堡观众的热情和深圳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也给了自己鼓舞和动力。

  爱丁堡的演出都是公开售票,《夫人计》是在一个300人的小剧场,两场演出,8英镑的票价,票都卖光了。卓佩丽说,从前很多海外的演出都是在当地的华人圈传播,但这一次除了第一天有当地少许的华人剧团来观看,主流观众是外国观众。“我们的上座率都是九成以上,爱丁堡的观众素质很高,他们可以看懂我们的演出,鼓掌和欢呼都跟我们预设的一样。”

  卓佩丽在粤剧界名气很大,这次演出,香港还有三个戏迷专程买机票追着看,而且到了现场坚持要自己买票,觉得是对角的尊重。

  形式肯定是吸引外国观众的主要原因。“外国人对于中国戏曲本身还是感兴趣,服装扮相的效果从一开始的游行就非常吸引眼球。我们原本比较担心粤剧的下半场,我们很担心观众会提前走,因为艺穗节期间每天同时上演的演出大约有3000场。但很欣慰的是,下半场几乎没有人走。大家都看得非常入神,一些‘踢枪’‘下场花’‘走边’等戏剧手段展示的时候,很多观众都目瞪口呆。”深圳文体旅游局对外交流处副处长朱震说。

  粤剧里有大段的吟唱是配合着打击乐,当地的观众对此非常好奇。他们看过西方的歌剧,但从来没有跟打击乐的配合,他们觉得打击乐和唱腔集合是非常新颖的形式。卓佩丽说,“第二晚演出结束后,限于下一场演出的时间,我们没有安排谢幕,但现场观众就不走。所以我们又分批上台,我是最后一个谢幕,一转身,掌声雷动,跟他们鸦雀无声的观演简直是强烈对比。最后很多观众希望跟我们合照,他们对我们的服饰、扮相及中国的文化都非常感兴趣。”

  来自合纵的声音也赢得了爱丁堡的掌声。朱震介绍,在黑匣子剧场进行的合纵新声的演出,位置不多,但所有推向市场的票都卖掉,反响热烈。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风格的交融,使你们的演出有了不一样的魅力。”爱丁堡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Tomek说。

  而爱丁堡“节日爱丁堡”协会负责人Gary Stewart表示,这场音乐会是他今年观摩的无数场音乐表演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场,尤其是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笛子与电声乐队的结合,显示了音乐跨界的力量和影响力,现场效果堪称“Amazing”(完美)。他表示,将介绍更多的苏格兰当地艺术家与中国深圳的音乐家合作,实现最丰富的艺术可能性,碰撞出更多的惊喜与精彩。

  鼓励有生命力的民间文艺团队

  爱丁堡艺术节创立于1947年,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艺术节,分为国际艺术节、国际艺穗节等板块,每年8月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举行,所邀请的参展对象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各领域中的顶尖人士以及深具潜力的新秀,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节之一,对推动全球剧场艺术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一直以来,中国文艺团组努力多年但仅有少量团组参加艺穗节演出。今年,文化部牵头中国国家话剧院等七个中国艺术团队,首次以国家整体板块亮相艺穗节。

  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爱丁堡是“文学之都”。两地缘分匪浅,近年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等领域互动频繁。2017年爱丁堡艺穗节期间《夫人计》和《中国新城·深圳新声》既是聚焦中国板块的组成部分,也辅以“智造深圳”创新企业推介会活动等组成“深圳文化周”。

  朱震介绍,“七个中国艺术团队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罗刹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惊梦》、陕西大剧院的《影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因为爱》等。这其中,只有深圳的两个节目不是专业院团带来的,但他们表演出来的水平和效果都非常惊人。”

  深圳缺少专业院团已是共识,但市场化活跃的城市自然而然的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团体。近年来,在对外推广深圳文艺作品、对外文化交流时,不断成长的民间文艺团体渐成主角。朱震介绍,要鼓励民间院团创新发展,就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交流平台给民间院团。“我们处已经开始鼓励民间院团走出去。6月20日,深圳芳吟国乐团就在海牙举行的首届中国非遗文化周开幕式上表演了《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中国传统经典曲目及荷兰民歌《白兰鸽》。此次爱丁堡艺穗节也是民间团队代表深圳展示和交流。”

  除了给团队平台,朱震还表示,要推动更多有市场活力的文艺作品。“要改变‘运动式’的创作,我们觉得要做就要做一个能够持久演出的精品。像《夫人计》我们接下来除了在深圳要有汇报演出之外,还要推到港澳、国外,然后慢慢鼓励它走向市场。”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