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籍非遗继承人:70年初心不变 传承传统香包技艺

原标题:传承文化遗产
香包是传统中国人随身之物。河南新郑市72岁老人靳俊英,自幼师从长辈制作香包,凭借数十年不间断的制作技艺,支撑起一个幸福的家庭,同时传承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技艺,前不久,老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老人的工作室就在自己的家里,屋里药香扑鼻。香味来自靠窗桌上的一个瓶子。“这里是香包用的香料,由数十种中草药调制,是祖传秘方,防病驱邪,小小一勺,香味持续数十年。”老人拿起瓶子说,她每年大约要用一瓶香料,这个瓶子跟了她几十年。桌子上、窗台上还放着正在制作的香包,以及颜色各异的绳子、布料、珠子……
“从我记事,就看奶奶、姑姑缝制香包,我也学着缝,转眼就是70年。”她说,刺绣手艺是祖传的,她家好多老人都会。她和姐姐继承了老人的技艺,生活困难时,她靠制作香包的收入养活一家6口人,还为家里盖了三间新房。
老人家的墙壁上,挂着数十个各式各样的香包。“所有的工艺中,刺绣是最难的,制作一个这样的香包需要三四天时间,刺绣的针脚不能有丝毫偏差。”靳俊英拿出一个金鱼香包,由金银红白丝线绣成,光彩熠熠,栩栩如生。老人说,这是她花了三天时间做成的。
香包作为一种民俗物品,是在布料上用彩线绣出各种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自己磨制的香草,寓意吉祥如意、驱灾避邪保平安等。老人说:“钥匙坠”一般是之前富有人家出嫁闺女的陪嫁,“元宝花”应该挂在客厅里,“松鹤瓶”代表福寿含义。
在靳俊英带领下,女儿、儿媳也能熟练地制作香包,尤其是今年刚满7岁的孙女。老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心形小香包,“这是孙女上个星期天做的。”她说,孩子虽然小,简单的几针下去,就看出有刺绣的天赋。
“这几年手工的、传统的东西越来越紧俏,古法制作的香包供不应求。”老人说,数十年养成的习惯,她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是做香包。随着时代的变迁,老人也不断创作新的香包图案,包括融入一些汽车、火车等现代元素。老人说,香包变化的是外形、样式、结构,可里面包裹的中草药以及独特的药香始终未变,世代传承的文化内涵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