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上海邀六国作曲家走近中国 文化互动带来全新创意

2017年11月13日 13:3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在上海昆剧团,青年作曲家们近距离接触中国戏曲。 张书元 摄
在上海昆剧团,青年作曲家们近距离接触中国戏曲。 张书元 摄

  原标题:作曲家走近中国,带来全新创意

  来自以色列的纳达夫·希默尔从江南丝竹《欢乐歌》中寻找灵感,来自澳大利亚的伊莱·铂赛克对豫剧《花木兰》展开探索,来自罗马尼亚的塞巴斯蒂安·安德罗内将中国民歌 《兰花花》曲调融入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听见中国”项目进行到第三年,迎来8位来自六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作曲家。他们根据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编创的交响作品昨天(11月12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由上海爱乐乐团上演,熟悉又陌生的风格、传统而新奇的表达赢得观众掌声。“听见中国”艺术总监叶国辉说:“当中国风格遇到西方传统,文化的互动带来全新的创意。”

  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找灵感

  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作曲家来说,“听见中国”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命题作文,每个参与者要依据指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来自罗马尼亚的塞巴斯蒂安被分派的素材是陕北民歌《兰花花》。初次听到这首民歌时,塞巴斯蒂安就觉得这是一次挑战,他潜心做功课,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我研读了许多论文,看了不同版本的表演视频。渐渐地,发现这首民歌的音乐结构在西方许多古老民歌中很常见。而兰花花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不是普通的中国姑娘,而像我的一个老朋友,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曾发生。极度的痛苦让人绝望,但恰恰意味着一种重生。”

  澳大利亚青年作曲家伊莱对豫剧 《花木兰》的探索,同样从音乐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入手。伊莱曾看过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但他在豫剧中认识另一个“更中国”的花木兰。“我先试着从中国语境中去了解这个故事,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我对《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进行了近乎狂热的探索,这首咏叹调变成我的音乐框架,各个音乐片段相互分离、相互叠加构成高潮。我尝试着表现花木兰的温柔、谦卑和英勇,也通过她的眼睛去描绘军旅生活。”

  不仅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寻找灵感,作曲家们还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到二胡、竹笛、笙等中国传统乐器。俄罗斯青年作曲家德米特里·博罗戴夫是位专业吉他手,这一次,他的作品为琵琶和管弦乐队所作。德米特里发现,琵琶和吉他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演奏时手都直接接触琴弦,有种相似的亲和感。来到中国之前,他事先与琵琶演奏者进行视频通话,了解琵琶的特性,以便更好地通过这件乐器进行表达。

  成多元创作实践的国际化平台

  过去几天,在排练交流之外,8位作曲家还走进上海昆剧团,穿上昆曲服饰,跟演员学习昆曲。结束后,塞巴斯蒂安舍不得卸妆,就这么顶着昆剧脸谱走到大街上,引得不少路人回头。

  喜欢戴帽子的以色列青年作曲家纳达夫说:“一个创作者总有不同的帽子,这些帽子象征着不同的身份标签,每个标签都在影响他的创作。我来自以色列,是个犹太人,曾在美国学习,这些都是我的身份标签。如今,我有了一个新的标签,那就是中国,它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

  如果对外国作曲家来说,“听见中国”项目是全新的旅程,那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这就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青年作曲家居文沛的原创水墨音韵 《九天玄鸟》,灵感来自《山海经》。她说:“8位不同作曲家的创作,让我看到一个奇幻而迷人的中国。来自不同国家的作曲家们好像从很遥远的地方慢慢走近中国,对我来说,《九天玄鸟》则是一次超越时空的探索。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共通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艺术总监叶国辉看来,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常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他说:“‘听见中国’是个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多元创作实践的国际化平台,希望通过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的加入,产生新的思考和创意,推动文化的交融与传播。”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