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木偶艺术:一牵一引舞如飞 并肩行过山与水

2017年11月22日 11: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制作精良的传统木偶道具。本栏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制作精良的传统木偶道具。本栏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王良珏

  原标题:一牵一引舞如飞 并肩行过山与水--广东木偶艺术正经历转型发展黄金期

  18日晚20时,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创作的大型环保题材木偶剧《垃圾大战》在东莞市市民艺术活动中心星剧场上演。

  不同于以往的儿童剧和木偶剧,《垃圾大战》尝试以充满童真童趣的方式聚焦城市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这一严峻的当前社会热点话题。在表演形式上,该剧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掌中木偶、皮影四大种类,更融入了人偶、连体铁枝,巨型木偶、组合木偶、多媒体投影等,让大小观众朋友对木偶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有了全新认识。

  备受孩子们喜欢的木偶剧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项非遗技艺如何传承创新?省艺术节期间,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探访那群赋予木偶“灵魂”的艺术工作者。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周豫

  木偶剧不只有那些小木偶

  巨型组合木偶蚊子,来势汹汹的老鼠“军团”,将近四米高、动漫感十足的“黑水女王”,拟人化的“叮叮当当垃圾伙伴们”,现代都市建筑外墙舞美设计,垃圾山的抽象造型,多媒体投影中穿梭的地铁和垃圾山……在《垃圾大战》演出现场,童趣十足的舞美效果和演员们的生动演绎,让现场响起数次热烈的掌声。“我以为木偶剧就只有那些小木偶表演,没想到木偶有这么多种类,还有组合木偶、大木偶、卡通人物。”当晚专门与爸爸来看演出的五年级陈同学兴奋地对记者说。

  “这不是说教式的戏剧,而是有情感有人物有故事有温度的木偶剧。我们希望通过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和表现形式吸引孩子们。”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董事长、总经理潘大庆介绍。

  主创人员在舞台呈现和舞台调度中也可谓用尽心思,不仅充分展示了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掌中木偶、皮影四大传统木偶品种的魅力,更融入了人偶、连体铁枝木偶、巨型组合木偶、大木偶、现代舞等时尚感十足的新元素,还请到德国作曲家弗朗茨·冯·邵西为该剧作曲配器,是一次传统与现代、中西艺术的多元融合探索。

  “广东木偶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品种,通过《垃圾大战》这部新剧再一次显示出其在贯彻发展性承传精神中的非遗保护成果,也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手段融合充分体现出其在舞台创作上的实力;既展现了广东传统木偶技艺的非遗传承成果,也展示了广州市木偶剧创作的最新水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评论家罗丽这样评价。

  用爱赋予木偶生命力

1/2国家一级演员、木偶剧大师崔克勤演示木偶长袖舞。
国家一级演员、木偶剧大师崔克勤演示木偶长袖舞。

  “木偶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2000多年了。”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木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告诉记者。

  据《广州市志》载,广州的木偶戏艺术是从浙江、福建辗转粤西等地传入的,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三大品种,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木偶相当盛行。当时,木偶戏是广州街坊最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我还记得,在文化公园和红旗剧场内,街坊通宵排队买木偶戏票是常事。”一位“老广”回顾说,在他印象里,当时的木偶戏还是多以历史题材为主,而看木偶戏的人并不区分老少,大家都爱看。

  崔克勤1975年进入广东省木偶剧团,见证了木偶艺术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当年高中毕业后留校成为音乐老师的他,怀着对木偶表演的憧憬从湛江来到了广州。刚来木偶剧团报到那天阴雨连连,他推开了当年位于逢源大街的省木偶剧团原址的大门,眼前竟是一片漆黑。“宿舍里光线暗得连床都看不见,我眼泪就下来了就想着回家。”不过,这种情绪很快就被剧团排练演出的盛况所带走,《向阳花》《雨打芭蕉》等剧目中栩栩如生的木偶表演把初来乍到的崔克勤深深吸引,从此他在木偶表演路上走了41年。

  木偶表演融合了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要“学精”确实难度不小。“基本功里第一道坎就是要学举功。”崔克勤说,木偶演员往往要举着四五斤重的木偶长时间表演,将木偶举稳是最基本的要求。为此,演员们往往要通过绑沙包、举水瓶等负重练习来锻炼臂力。

  最难的还是如何将木偶“耍”出生命力。“真人演出无论是动作还是情感都很直接,但木偶表演不仅要人在演,还要将动作和情感传递给木偶,木偶的一举一动都要赋予生命力;而且不同种类的木偶操作方式也截然不同。”崔克勤告诉记者,为了练习一个动作,木偶演员往往要在镜子前重复练习无数次给木偶“找感觉”。

  “只有你真正爱木偶,把他视为你的爱人同伴,才能将这种爱和灵魂传递到木偶身上。”带着对木偶的爱,崔克勤更创作出《长绸舞》这一品牌节目,让操纵木偶的表演者与手中的木偶扮演男女双方,在舞台上来一段浪漫恋爱。

  培养木偶艺术“新工匠”

  上世纪80年代,港台音乐、电视剧涌入,大众娱乐方式的改变让木偶剧的发展陷入了低谷。“那是很尴尬的时期,我们去珠三角演出观众很少,甚至少到我在表演时不敢看观众席。”回忆起当年的窘况,崔克勤记忆犹新。

  从2009年起,随着广州文艺院团改制,广东省木偶剧艺术剧院也从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剧院也从剧目创作、演出环节、推广模式,宣传渠道等多方面尝试改革创新。从2013年开始,木偶戏从在木偶剧场不定期演出,改为每周六、日上午固定演出,加之通过自媒体宣传和推广,上座率也在提升。

  2011年,广东木偶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艺术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剧院创作的剧目在增多,演出的场次逐年增加,演出地域越来越大,对外交流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潘大庆眼中,木偶艺术正经历着转型发展越来越好的“黄金时期”。

  尤其是2013年,《木偶总动员》的上演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过去木偶艺术表演模式的认识和记忆,完美融合了音乐、戏剧、歌舞、多媒体等木偶艺术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木偶戏转化为一台充满百老汇风格的儿童音乐剧,不仅在艺术上创新,更把准了当下儿童消费市场的脉搏。

  如今,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已经创作、排演了300多个剧目,屡获大奖,上座率也在不断上升。出国交流机会增多,据统计,如今剧院每年演出近300场,平均上座率超过70%。就在今年4月,剧团创作并演出的神话木偶剧《哪吒》亮相国家大剧院,两场演出爆满,这也是岭南木偶戏首次受邀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如今每年都有大批高学历的年轻人立志投身木偶表演的行列。崔克勤说,现在省木偶艺术剧院里有学舞蹈、表演、声乐的本科生,最近进来的三位年轻人是上海戏剧学院木偶戏表演专业的本科毕业学生。

  舞蹈专业毕业的“90后”演员李欢欢进入省木偶艺术剧院7年,如今已是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个人技艺大赛“金狮奖”金奖得主。“我没有想过离开木偶表演,因为每次演出观众们都那么喜欢我们,他们的欢笑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在她眼中,木偶表演未来的发展“形势大好”。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