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美国总统访华,为啥爱“秀”中国名言?(2)

2017年11月24日 10:01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视频:特朗普向习近平展示外孙女中文演唱视频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二、总统们,为啥不“秀”自家名言?

  对于访华的美国总统而言,引用其母语英语名言、典故肯定更得心应手,为何要舍近求远、以短击长呢?是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智者名言吗?显然不是。

  美国自独立至今,从来不乏哲人睿语。从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其年轻时所著《穷人理查德年鉴》本身就是一部名言集),到“上帝钟爱并赋予智慧”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再到“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个个都是妙语连珠的大师。至于名言,美国文学名著、各类演说、民间谚语、成语典故等更是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正如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强调的“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词”那样,有些语境似乎使用美国本土的表述方式更为合适。譬如,对于曾在1974—1975年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1989年以美国总统身份访华的老布什,面对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若自喻为“(当代的)瑞普·凡·温克尔”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温克尔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见闻札记》中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在深睡20年后醒来发现美国发生了巨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之大,绝不啻温克尔睡前醒后看到的沧海桑田。

  问题是,即便是“美国文学之父”的代表作,对于普通中国人也属阳春白雪。在文化迥异、语言不通的背景下,引用英文名言很可能让中国听众如堕五里雾中,遑论激起共鸣了。因此,与其先做“先生”耗费时间解释背景去教“学生”,还不如自己先做“学生”学会中国名言,以此便可以不变而应万变。而“秀”中国听众所熟名言,不仅可展示自己的博学,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而且也可增进与受众的感情与关系,堪称“秀”界的不二法门。

  这种接地气的做法,屡试不爽,但凡引用,总能收到呼谷传响之效。1972年,尼克松“首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后,毛泽东面露笑容。克林顿在引述孟子“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时,等于在说“伟大的美国人民和美国领导人很愿意与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交朋友”。如此“天衣无缝”的称赞出自美国总统之口,中国听众自然十分欢迎。平素英文字母常咬不清的小布什也不忘做足功课,用中文清晰地说出了“大国”,一时“圈粉”颇众。而2009年奥巴马“温故而知新”的话音刚落,全场顿时掌声雷动。这一名言在中国家喻户晓,自然受到大学生欢迎。

  三、名言难,一路“秀”来不容易

  汉语名言效果虽好,但对美国总统而言,引用起来殊为不易,也因难能而可贵。

  汉语难掌握。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也许没有“之一”)。作为表意文字,汉语独特的书写和声调、大量难辨的同音字和同义词、异常厚重的文化积淀等等常让习惯于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抓狂。各大语种的固定表述如成语、谚语等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形容某事难做或不易理解时,英语、葡萄牙语会说“像希腊语一样难”,法语、芬兰语则换成了“像希伯来语一样难”,说德语、荷兰语、捷克语的人则对“西班牙语”最为恐惧。但公认最难的“单项冠军”希腊语、希伯来语和西班牙语在其表述中都有一个最难“总冠军”:“像汉语一样难!”需要补充的是,随着与中国交往的不断深入,巴西人在巴葡(巴西葡语)中也启用了“像汉语一样难”这个表述。事实上,除了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世界上所谓通晓多少门外语的天才一般都会止步于汉语。

  名言太博深。在引用汉语名言方面,我们同样不能苛求外国领导人。退一步讲,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章摘句”也如同大海捞针,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对一些现成的名言,我们同样也可能拿捏不准。多少年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与“说”同音、近意,很多人都是模棱两可。对于希拉克弄错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出处,就更弄不明白。国内媒体所做的《希拉克北大表“雄心” 用孔子名言形容中法合作》标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除了专业人士外,美国总统所引用的中国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普通中国读者很少涉猎。美国总统们未必清楚,国人阅读这些著作,难度不次于他们阅读14世纪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仅就词汇而言,普通美国人在看到“pere” “boi” “fode”等中古英语单词时,肯定也是一头雾水,不可能马上认出它们分别是乔叟时代的“梨子”“男孩”和“食物”,就像我们弄不懂四书五经的句子一样。更何况,中国古代经典还涉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引用要创新。“秀”名言也存在着水涨船高的互动关系。尼克松访华“首秀”毛泽东诗词,由于听众并未作这样期待,遂产生了惊喜之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果只会引用“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听众就会有“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审美疲劳。而要语出惊人、找出闻所未闻的新鲜名言,难度确实是越来越大。如到克林顿时,就已出现了孟子“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样“烧脑”的罕见名句。在这种情况下,译员也不可能像当年冀朝铸翻译尼克松引用的毛泽东诗词那样,应急上场也能胸有成竹、脱口而出。

  翻译难到位。如果说美国总统智囊们寻找名言不易,翻译也同样不易。“翻译即叛逆”,寓意深刻的古语和讲究韵律的诗词更是译者“杀手”。如尼克松引用的毛泽东诗词,考虑到原诗的“事、急、夕”等韵脚,英译的“done” “on” “long”等也做了押韵处理,这显然是提前做了功课。但原诗是一韵到底,英译“只争朝夕”(“Seize the day, seize the hour”)显然脱离了“大部队”的韵脚。而如果按照许渊冲先生“对仗还是对仗,韵文仍是韵文”的“信达雅”之外的第四条标准来严格要求,上述译文更会大打折扣。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江滚滚”都是三点水,许先生译文“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中的“river rolls”都采用相同的首字母“r”,以最直观的方式让读者体验到“东西方美学意境瞬间打通”的酣畅淋漓。同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海”“涯”的偏旁都是三点水,英译也要兼顾。这样的境界,绝非普通造诣的美国译员短期可达。

  从文化交流角度看,以美国总统为代表的外国政要“秀”汉语,在树立形象、争取好感和拉近关系的同时,也提升了汉语名言的知名度。领导人访问、国际政要访问,本身也是文化交流平台,但凡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出来的,知名度就会爆棚。上世纪80年代卡特访华后,认识“褦襶”二字的中国人数增加了上百倍、千倍;在互联网时代,就会是上十万倍乃至百万倍。至少,从现在开始,看过本期镜鉴的读者对这两个字不会再陌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感谢那些提升了中国名言知名度的美国总统、前总统们、尤其是卡特这位“两字之师”!当然,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如果受到“小老外”阿拉贝拉的影响而增强了对汉语的认识乃至能流畅地“秀”汉语名言,也不要忘记对她说声“谢谢”。(陈效卫)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