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侨”这新时代:姐妹桥,拉近广州与曼谷

2017年12月12日 15:5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泰国清迈,当地庆祝传统节日“水灯节”。各处河流水面灯火点点,欢庆的人们聚集河边放水灯。密密麻麻的灯盏飘满天空,场景如同梦境,美不胜收。  

  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新的高度在砥砺奋进中积累、质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侨’这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一篇篇优秀征文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眼中、心中的新时代。

——编者按

姐妹桥

吴小菡

  1994年一个初秋的早晨,我拖着行李箱挤过人头攒动的罗湖桥,步履匆匆来不及细看一眼这座短短的界桥,就跨进了香港。

  我的目的地是泰国。香港空港成为我到泰国的桥。

  到了曼谷,像被抛进一个陌生而神秘的王国,处处充满诱惑,深深勾起我的好奇心。我揣着10年记者生涯练就的胆量,拿着地图,搭乘公车畅游曼谷城。那时候,曼谷难找中国影子,没人说中文,没人标榜自己是中国后裔。我独自在唐人街耀华力路寻游,熟稔的香味引我到家乡美食的摊前,满目的商品中捕捉到中国山货的身影,每家店铺的风格很中国很乡土,一看,这里就是小中国嘛。但是,店家们都不说中文,他们讲话是泰语里夹潮州话,潮州话里夹泰语,只有他们这个族群听得懂,我叫它“唐人街语”。记得好几次,我在各家商店里低头寻货,店老板会轻声问我:JAPAN?我抬头一笑:NO,CHINESE!他们就用潮州话说:“你很像日本人。”我摇头笑着,心里想:这里的华人,到底没有怎么接触过中国大陆人啊!

  我喜欢在湄南河畔游逛,那蜿蜒如蛇的河流妩媚而生动,两岸的高楼大厦、市井小区遥相呼应,各自风采;多座跨河大桥的风姿卓越,更是迷人的河岸景观。一天,公车从唐人街耀华力路驶过湄南河,我赫然发现了一座特别的桥,那么像我们广州的海珠桥!老式钢架结构的桥梁,铁幽幽的桥体,桥身两边是巨型半拱桥翼,特别有型,害我有回到广州的错觉。曼谷的“老唐”告诉我,这座桥叫沙攀功吞桥,泰语意思是连接曼谷和吞府的桥,华人叫它“双喜桥”,讨个喜头。这座桥是仿造广州珠江上的海珠桥建造的,样子很相像,可谓广州海珠桥的“姐妹桥”。

  我记住了这座姐妹桥。

  1996年底我创刊了《泰国风》杂志,采访认识一位来自海南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叫孔屏,她说她1982年来泰国投奔姨妈,1983年开始在华侨社团的业余舞台上表演专业舞蹈,她的一支支舞蹈惊讶了老华侨们(自称“老唐”),“老唐”们“哇哇”声不绝,自发为“新唐美女”孔屏登报宣传,说原来中国现在是这个样子的,舞蹈艺术这么进步啊!“老唐”们从一个“新唐”孔屏身上读到了今日中国,他们想认而不敢认的祖籍国。

  大约2006年左右,广州市外办王副主任找到我,他们需要帮忙。广州市想与曼谷市建立姐妹友好城市,问我能否做个牵线人?我一口答应了。能给我机会为广州做点事,那是我的荣幸。我找到了和曼谷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熟人关系的华文报记者黄振中,我们一起登门曼谷市政大厅,呈递上第一封广州市政府给曼谷市政府的信函。之后,曼谷市政府与广州市政府多次官方交往洽谈,2010年广州主办亚运会期间,曼谷市长到广州出席开幕式,同时与广州市长正式签署了姐妹友好城市协议。

  广州和曼谷牵手姐妹城市成功,我起到一点点桥的作用,我脑海里常常想起海珠桥和功吞桥。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两座城市,却因为华人华侨在中间走动搭起的友谊之桥,促使两个城市的母亲河上,出现一模一样的大桥,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

  今天,中国的日益强盛如巨大的磁石,越来越吸引海外华人华裔对祖籍国的向往和情感回归。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被华人华侨特别是华商认识和理解,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振治委托我帮助出版总商会杂志《大商道》,他对我说,要突出总商会的“商”字,不要忘记“一带一路”,泰国工业4.0和“一带一路”异曲同工,我们一定和中国携手合作。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光明前途,中国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普惠、包容、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更给全球经济吹起阵阵协同发展、共赢共享的鼓舞春风。

  我在想,中国和泰国的姐妹桥已经架设起来,而那些默默无闻的架桥者,比如陈振治主席、孔屏,那些“老唐”和“新唐”,他们不论在哪里,他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架桥的使命,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作者吴小菡系《泰国风》杂志总编辑】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