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市民上海大世界感受“非遗年味”

2018年01月27日 2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郭长河在做烙画前的准备。 王子涛 摄
郭长河在做烙画前的准备。 王子涛 摄

  中新网上海1月27日电 (王子涛)非遗文化精粹一直是上海大世界“复出”后的重点展示内容。非遗传承人们通过大世界近日开启的非遗中国年活动,将非遗传承展示与过年相结合,让市民在非遗文化中感受中国年味。

郭长河用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烙笔”烙画。 王子涛 摄
郭长河用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烙笔”烙画。 王子涛 摄

  烙画师郭长河是河南南阳人,烙画在当地被誉为“南阳三大宝”之一。郭长河的祖辈和父辈都是从事烙画工作的,到他这一辈自然就传给了他。今年61岁的郭长河16岁开始学习烙画,一“烙”就是45年。

  烙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的艺术形式。这种民间艺术,其传承基本上是通过烙画师傅口授的方式传给徒弟,是一种家族作坊式的艺术。郭长河的祖辈父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烙画技艺一辈辈传下来的。

  烙画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是烙烫炭化的深浅浓淡以及色调的搭配掌握,郭长河说,在有弧度或是凹凸不平的材质表面烙画同样考验烙画师的功力。

  与其他非遗手艺人一样,郭长河也担心非遗传承的问题。“一方面大家对烙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少,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种绘画形式。另一方面,因为烙画是纯手工的,作品产量小,也导致烙画不太为人所知。”

在有弧度或是凹凸不平的材质表面烙画同样考验烙画师的功力。 王子涛 摄
在有弧度或是凹凸不平的材质表面烙画同样考验烙画师的功力。 王子涛 摄

  除了年过六旬的老艺人,一些年轻人也活跃在大世界非遗展演的现场。去年刚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朱逸枫正为市民展示着木版水印的工艺,她目前是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年龄最小的手艺人。这项技艺是上海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朱逸枫告诉中新网记者,她从小就喜欢动手做手工艺,大学学习相关专业后在一位老师的影响下接触了朵云轩木版水印。“不仅是因为热爱,年轻人也应该努力传承非遗文化。”朱逸枫说。

朱逸枫在做木版水印的展示。 王子涛 摄
朱逸枫在做木版水印的展示。 王子涛 摄

  上海大世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大世界非遗中国年期间,市民可预约非遗体验活动,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亲手做料器、捏泥塑、创作药材毛猴,在过年的氛围中感受非遗文化。(完)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