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外老校长黄建华忆巴黎情缘:包容是双城共同气质

2018年02月12日 10:1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黄建华
黄建华

  原标题:在巴黎工作4年间常到旧书店淘书“解乡愁”

  广外老校长黄建华忆巴黎情缘邀法国老友:看罢塞纳河 欢迎游珠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黄蓉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俊杰

实习生 林泽君

  “《广州日报》征集‘双城故事’的消息发布,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四十年前……”曾于1977年~1981年在法国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校工作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黄建华当天就发来了“应征”邮件,成为首位应征者。

  日前,长期致力于中法文化交往、曾获法国政府颁发二级教育勋章的黄建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他与巴黎的绵长情缘。年逾八旬仍在修订其主编的《汉法大词典》的黄建华,忆起在巴黎的岁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巴黎的旧书店淘书以解乡愁,“那种感觉,仿佛回到了在广州文德路旧书店买旧书的日子”。

黄建华翻出当年的老照片,回忆在巴黎工作的岁月。
黄建华翻出当年的老照片,回忆在巴黎工作的岁月。

  黄建华坦言,《广州日报》征集“双城”故事的启事,勾起了他对40年前在巴黎工作岁月的回忆。黄建华是地道的广州人,出生于一个木匠之家,作为家中的5个孩子中的长子,他一直打工帮补家用。“那时候,我很想念书,”他说,父亲的工友也劝父亲说,“这个孩子很勤奋,让他读书吧。”于是,父亲这才把他送进了学校。

  走遍巴黎每一个角落

  黄建华的勤奋得到了回报。考上中山大学后,作为中山大学首届法语系的学生,他师从翻译大家梁宗岱。“与我们的上一代陈寅恪、梁宗岱这种家学渊源的文化大家相比,我们只能更加勤奋,才能将勤补拙。”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黄建华说,那时候,老师要求大家“啃书”,在校期间每年要读100本书。“所以,那时候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青年时代的苦读,为他日后在法语翻译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基础。

  1977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不久,黄建华来到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

  忆及在巴黎的岁月,老人自嘲当年是“穷开心”。他说,当时他虽然成了“国际公务员”,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缺少外汇,在联合国工作的外币工资都要交给国家。“所以,我当时手上几乎是没什么钱的,但我就是穷开心。”他笑言,那时候跟朋友们一起喝咖啡,他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总是朋友们请我喝,我没钱请他们喝。”

  回想在巴黎工作和生活的片段,老人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他翻出许多当时的老照片,埃菲尔铁塔、拉雪兹公墓、卢森堡公园……到处都留下了他当年意气风发的身影。“初到巴黎,觉得一切都新鲜,我几乎走遍了巴黎的每一个角落。”他说。

  漫步凯旋门,他感叹其文静、端庄,佩服巴黎人的美学眼光,尤其是拱门下的那座“无名战士之墓”,让他发出了“任何伟大人物所导演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归根结底其主人还是普通的芸芸众生”的感慨;在埃菲尔铁塔前,他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钢铁造就如此高大的建筑物而叹为观止,并留下了“未曾登铁塔,不算到巴黎。纵览全城景,缅怀一代师。独识力之美,傲对群讽讥。匠心凝巨构,古碑与天齐”的诗句。

  包容是双城共同气质

  他坦言,那四年间,自己的“思乡之情无时不断”。那时,他就喜欢到巴黎的旧书店淘书,那种感觉,就仿佛回到了广州,在文德路旧书店买旧书的日子。“只要花时间,总能找到喜欢的书。”在黄建华看来,巴黎与广州最相似的气质,就是城市的包容度。“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很高,所以法国有那么多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研究的汉学家,法国也翻译了很多陶潜的诗。”

  黄建华也一直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1998年,黄建华即将从广外校长的行政岗位退下来之前,接到国家任务,将承担主持编纂《汉法大词典》的重任。经过近16年的努力,这本720万字的辞典终于在2014年出版。

  让人惊讶的是,在黄建华编纂辞典期间,2012年,他被查出患有肺癌第IV期。经过住院、手术开刀、治疗之后,黄建华的身体已虚弱,但他一边坚持靶向治疗同病魔赛跑,一边编纂辞典,不仅平时早出晚归,几乎把所有假日都花进去了,最终创造了奇迹。

  在完成了这项浩瀚的工程后,他也没有停止。他坦言,自己选择保持与癌共存的生活方式。黄建华深知,许多名家编写过词典,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都可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我希望编写一本有生命力的汉法大词典,像不断涌现的新词,包括脑洞大开、获得感等,所以在我能力范围内,我会一直延续下去,也希望后辈能继续。”

  谈及广州在巴黎举行海外花市,老人十分兴奋。他说,广州迎春花市是很好的广州文化代表,多到海外宣传。

  广州被誉为“花城”,而巴黎也有“花都”之称,两地无论从历史成因或是自然环境都非常适宜鲜花的生长,城市也非常美丽。“我们有珠江,巴黎有塞纳河。”他说,珠江和塞纳河一样,不仅两岸都有美丽的风景,而且都有很多桥,都有很多历史故事。

  最后,老人向在法国的朋友们发出邀请:“塞纳河风光很美丽,也欢迎你们来广州看看珠江。”

  农历新年将至,今年的广州迎春花市将首次走到海外,在法国巴黎上演。作为2018广州国际传播年和城市国际品牌提升年全球路演新春首站活动,“当广州遇见巴黎——花城魅力之夜”将于2月14日年廿九晚在巴黎大皇宫荣誉大厅举行。

  随着2018“中国-欧盟旅游年”拉开序幕,今年中国春节正值欧洲多国的狂欢节季,中国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都在欧洲各城市陆续开展。“花城”广州将牵手“光明之都”巴黎,在充满广州文化意味的灯光影像、鲜花花市、美食文化的氛围中,来自中国与法国、广州与巴黎的人们将共同度过充满广州印象的中国新春佳节和温情浪漫之夜。

  广州迎春花市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既是广州“花城”形象的杰出印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改革开放以来,迎春花市逐渐成为广州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如今,广州花市也成为城市和世界交流的外交和人文平台,首站海外之旅来到法国巴黎,正是源于两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相似的城市气质。

  在广州龙穴岛东侧珠江口和伶仃洋交汇处的舢板洲岛,矗立着一座五层楼高的灯塔,被称作舢板洲灯塔。一百年前,舢板洲就被选为海上灯塔基座,这个功能至今未变,成为广州唯一仅存的、还在使用的近代航海灯塔。

  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1915年,是法国人在舢板洲设计并建设了这座指引船只的白色灯塔。舢板洲灯塔所扼守的航道,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现代国际航道,是船舶进出广州港的必经之路。岁月流逝,世殊时异,如今,这座灯塔依旧照亮着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它也早已超出了广州与法国之间贸易往来的范畴,珠江口的“海上高速公路”也成为广州走向世界、点亮美好生活的最佳见证。

  在广州,法国和巴黎留下了许多印记。法国在19世纪建成的石室教堂一度成为广州天际线上最早的高层标志性建筑;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为九运会设计的广州体育馆,如同贝壳般散落在白云山下。如今,传承自法国的博古斯烹饪大赛引起热潮,让无数美食爱好者为之疯狂;被誉为“时尚界哈佛”的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牵手广州,不仅将广州的优秀设计师推向海外,也推动了中法的时尚交流。

  事实上,巴黎也有许多属于广州的记忆。出生于广州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留下了卢浮宫金字塔;从广州走出的音乐家冼星海、马思聪都曾在巴黎求学;停泊在塞纳河畔的中式仿古船只“广州女士号”成为了河畔闪亮的文化景点;巴黎中国城是改革开放后广东走出国门,在巴黎最具标志性的经贸文化交流平台之一;广州画家何坚宁成为广州首个有作品进驻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艺术家。

  2月5日,《广州日报》在3版推出了广州和巴黎“双城”故事的征集令——《你的“双城记”说与良夜听》,征集令很快在各新媒体平台传播,应征者众。其中,既有中法文化大家,也有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广州在巴黎投资建设的广州市民,还有来广州创业的新一代法国小伙……从今天起,广州日报通过文化、艺术、经济、时尚等一系列“双城故事”,实现两地跨越时空的对话,回溯广州与巴黎从历史到如今,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交往、交流到交融,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