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榄雕“非遗”传承人:径寸之间 传承百年技艺

广州榄雕“非遗”传承人曾宪鹏:径寸之间 传承百年技艺
看似平淡无奇的榄核,在榄雕手艺人的手中,能够绽放怎样的光彩?位于北京路的2018广府庙会非遗展区“广州榄雕”档口前,好奇的市民纷纷围住年轻的传承人曾宪鹏,一睹这流传300余年的民间技艺。
曾宪鹏的父亲曾昭鸿是工艺雕刻大师,在他的影响下,曾宪鹏从小就对榄雕产生了极大兴趣,主动拜父为师学习榄雕技艺。如今,获奖无数的他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曾宪鹏通过参加广府庙会、开设培训班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榄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在努力让这门手艺得以流传。“身为传统手艺人,这是我们的责任。”他说道。
“定制”产品获市民热捧
坐在“广州榄雕”摊位的展示台前,只见曾宪鹏左手固定着不过拇指大小的榄核,右手紧握特制刀具细细刻画。一旁展示的代表作品《中华世纪龙》由200多颗乌榄核组成,刻画了2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上面仅有米粒大小的窗户还能够灵活开合。
这已经是曾宪鹏第八次参加广府庙会。八年间,他见证着广州榄雕在市民中影响力的变化。
榄雕作为从明清时期便流传至今的手工技艺,因《核舟记》一文为人熟知。“很多人都学习过这篇课文,却很少有人见过‘核舟’的实物。”曾宪鹏回忆道,每年都有不少市民直奔“核舟”而来。正是有着这样的基础,他认为广府庙会是一个能够将榄雕带入更多寻常人家的契机。
拥有了一定的受众,曾宪鹏尝试将榄雕“玩出新意”。他说,自己每年都会针对庙会主题进行相应的设计,力求将创新的思维融入传统的手工技艺。因此,也有不少市民每年会定期帮衬,购买一颗“定制”榄雕作为收藏。
如今经过“广州榄雕”的档口,市民们争相购买着各式各样的榄雕作品。从吊饰到摆件,物美价廉的榄雕饰品成为了每一个人都能触碰到的传统工艺。“榄雕来自民间,也要融入民间。”曾宪鹏说道。
融入民间的方式有很多,得益于广府庙会和一系列“非遗”传承活动的高曝光度,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榄雕的队伍。最近几年,学习榄雕的市民更是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几名‘00后’学生参加榄雕培训课程。”
曾宪鹏透露,这次在广府庙会摊位上售卖的榄雕商品,也有不少是自己“得意门生”的作品。接下来,他还计划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师生榄雕作品展。“我希望让学生看到,从事榄雕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多元化方式传承榄雕技艺
作为一名“80后”“非遗”项目传承人,如何更好地传承榄雕技艺,曾宪鹏有着自己的打算。
“过去脱产三年学习榄雕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曾宪鹏介绍道,自己在创新作品设计的同时,也在反思榄雕教育模式,决定采用接纳度更高的“小班教学”方式。
同时,他更是“颠覆性”地将手持机械设备引入了榄雕学习课堂,这一行为引来了父亲曾昭鸿的强烈反对。“父亲认为用机器学不了手艺,但使用机器打磨粗胚能够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还能够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此外,每隔两个月,曾宪鹏还会举办“师生沙龙”,与学生分享雕刻心得,并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几年的培养,曾宪鹏的几名“徒弟”已经能够担任助教的工作。
除了直接开班授课,曾宪鹏还通过对中小学美术老师的培训,实现了榄雕文化的“二次传播”。
最让他难忘的是,自己在一张名为《粤魂》的少儿比赛获奖画作中看到了广州榄雕的元素。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张画的小作者的指导老师,正是曾经参加过榄雕培训班的学生。“那张画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知道榄雕真的被更多人看到了。”
曾宪鹏认为,榄雕所代表的不仅是简单的手工技艺,而是一种“匠人”精神。“学习榄雕在锻炼动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视角,用心观察身边事物。”同时,耐心、细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榄雕学习中更是缺一不可。
未来,曾宪鹏打算再进一步扩大广州榄雕项目的从业人员队伍。“我曾对学生说,从你接触榄雕那一刻开始,你就成为了非遗项目的传人之一。”对于榄雕将来发展的道路,曾宪鹏有信心能“越走越宽”。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