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潮绣传承人康惠芳:让潮绣走进联合国总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让潮绣走进联合国总部
70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惠芳结缘潮绣已50余载。从普通学徒到国家级潮绣传承人,再到联合国“文化大使”,康惠芳说自己在奋斗中体验到了人生幸福。
1948年出生的康惠芳只读了7年书。“为了有口饭吃”,15岁后康惠芳开始学习刺绣。有一天,潮绣名家林琬英绣成一幅2丈长的潮绣大彩楣,康惠芳看后很是喜欢,从此潮绣在年少的康惠芳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
盘金绣、青丝绣……颇有刺绣天赋的康惠芳学什么会什么。在她17岁的时候,林琬英接到制作一件用于外展的“潮绣战甲”任务。眼看着展期将至,却无合适的人选来制作其中的“二针龙鳞”。康惠芳自告奋勇,并绣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得到林琬英的赏识。从此,康惠芳跟随名师,步入潮绣精品殿堂。
上世纪70年代末,康惠芳考进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在那里接触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白天做刺绣,晚上学理论知识。”很快,康惠芳便成了研究所的专业骨干。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曾在门市部工作的康惠芳察觉到了潮绣的商机。她下海经商,聚拢了一批绣娘,做潮绣生意。一时之间风生水起,在东南亚、北京、香港等地都有她的客户。
然而,亚洲金融风暴让康惠芳遭遇了人生困境,“积压了很多作品,10多万元的货没卖出去。”康惠芳顶着压力,甚至卖掉了金项链、金戒指等首饰来渡过难关。
如今,在康惠芳的工作室里有一件放了30多年的作品《九龙壁》。在潮绣市场低迷时,康惠芳曾想拿它去换粮食,却遭遇“送人都没人要”的尴尬。如今,它成了工作室里非常珍贵的一件非卖品,康惠芳将其视为自己刺绣生涯里困难时期的见证。
爱琢磨的康惠芳喜欢各种各样的挑战,她甚至用头发绣成梅兰菊竹。康惠芳还和女儿合作,将潮绣与晚礼服、手提包等结合,将潮绣带进更广阔的世界。最近她还在琢磨着另一项高端定制——用潮绣制作汽车内饰。
除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等称号外,康惠芳还获得联合国授予的“文化大使”殊荣。“潮绣能走进联合国这样的国际平台,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刺绣的独特魅力,既是潮绣发展的硕果,也是我毕生奋斗的使命。”她说。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廖奕文
本栏统筹 李强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