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惠东舞龙技艺传承人蔡冬维:让百年非遗传承

2018年03月12日 10:4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蔡冬维制作草龙20余年,近年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徐乐乐 摄
蔡冬维制作草龙20余年,近年来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徐乐乐 摄

  惠东吉隆元宵舞龙技艺传承人蔡冬维:让百年非遗传承 让浓浓乡愁永续

  南方日报讯 (记者/徐乐乐 余嘉敏)一条草龙、一条布龙,伴随着“噼里啪啦”烟花爆竹的轰鸣声,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东县吉隆埔仔村的数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学门前的小广场上,参加一年中最盛大的庆典活动——元宵舞龙。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隆的元宵舞龙已传承400多年,至今当地还传唱着“正月十五惊雷响,祥龙飞降吉隆上”的童谣,人们通过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长28米、重100多斤的草龙,从编织、捆扎,到装裱、装灯,历时需2个月。而这一艺术品来自当地目前唯一会此技艺的蔡冬维。2017年4月,蔡冬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元宵舞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要么没时间,要么不感兴趣,如果我不做,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可能就真的丢了。”3月的一天,在房间一角,46岁的蔡冬维摸着已制作完毕的草龙,嘴里发出一阵叹息声。尔后,他话锋一转,说:“只要大家这份乡愁还在,这条百年草龙就会一直舞下去。”

  唯一被保留的元宵舞草龙

  舞龙是吉隆镇的习俗,每个村子都会在正月里举行舞龙活动,但只有埔仔村保留了舞草龙的习俗。今年的草龙与往年相比有些不同,一条龙需要18人才可以舞动,比平时多两人,暗合了2018的寓意。

  傍晚,太阳下山以后,舞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蔡冬维的带领下,草龙和布龙从村小学门前的广场出发,先到埔仔村的后山的大榕树下去“请龙”。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在诵读村民对新年的祈愿后,两条龙同时亮起装点在龙身的LED灯,开始活灵活现地向村子里舞去。

  从村口开始,长达数百米的鞭炮引导了舞龙队的路线。点燃的鞭炮和烟花是村民对龙的欢迎。两条龙进村后,要先到宗祠、寺庙拜拜,然后挨家挨户给村民送去福气。

  为了迎接龙的到来,埔仔村的村民会在家门口烧一把稻草,传说这是原来照明还不普及时,用于引导龙的前进路线,示意这里有人家。现在这个传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草龙进屋时,主人家会手举清香拜龙,同时取下龙身上插着的香,将自己手中的香替换上去。晚上10时多,村民将草龙抬到村中的“王爷宫”前,将龙点燃,称为“化龙”,寓意送龙升天。舞龙结束以后,村民还会聚集在一起吃“龙饭”(海鲜、腊肉等食材制作的炒饭)。

  制作一条草龙约耗时两个月

  去年11月,蔡冬维已经开始着手制作元宵节的草龙。龙头和龙尾一般要在元宵节当天晚上才最后安放在龙身上。草龙龙头主要由稻草制作,制作精细,一根根金黄色的稻草被紧致地编在龙头上,细腻的纹路就如同龙身上长出来似的。龙嘴边是稻草编成的角鳞,龙头及龙眼用编成辫子的稻草秆构成,龙舌头还能晃动。整个龙头龙须挺立、丝丝分明,龙口大张,透出一股霸气。

  蔡冬维说,在这一过程中,要先挑选优质的稻草晒干备用,再用竹篾编好龙的支架并糊上一层白纸,将稻草和用稻草编好的草绳一根根粘在白纸上,然后用椰棕装点龙头,再给龙眼和龙身位置装上灯泡、LED灯等装饰,一条草龙就制作好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两个多月。”蔡冬维介绍,草龙的制作一般会在除夕前完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埔仔村的草龙在蔡冬维接手制作后进行了改良,龙头的造型在参照各地舞龙后形象更具体,龙须、龙齿、龙角等一应俱全,龙身也从原来的实心树藤条编成改成更轻便的空心竹架,使草龙舞起来更灵动。2012年,蔡冬维制作的草龙获得了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上夺得银奖。

  据相关资料记载,元宵舞龙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吉隆、白盘珠、高潭、黄埠等地。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晚,当地村民以自然村为单位,举行舞火龙、闹元宵活动。2015年,元宵舞龙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根据《惠东县志》记载,元宵舞龙有史料佐证的历史便有400多年。每到元宵节,圩镇有大型的舞龙竞技,多时有二三十条舞龙队穿街走巷,舞龙队所到之处,不管是工厂、商店还是民居,都燃起鞭炮,备好三牲等供奉品和香烛,迎龙入屋。而路人也会参与其中,钻龙身、拔龙须,希望沾点龙气,讨个吉祥意头。正是这种全民参与的习俗,使得元宵节这天,整个圩镇成了狂欢之城,除了自发参与舞龙的,外出甚至移居港澳的乡亲,在吉隆打工的外地人,甚至附近圩镇的人们都要赶过来看舞龙。

  传承创新谋划组建专业舞龙队

  埔仔村有2000多人,数百年来,舞草龙的传统不断。每年12月,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稻草制作草龙。草龙身上香火闪闪,布龙身上灯光灿灿,舞动穿行在村子里,在村民房屋进进出出,给村民送去热闹与祝福。

  蔡冬维说,以前村里很多老一辈的人会制作草龙,但近些年,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工作,这项技艺便没人再会了。蔡冬维说,他是伴随着制作草龙的记忆长大的,每逢年底,村里的老师傅们在制作龙头时,他就在旁边认真学,“偷师加自学,十七八岁我就能独立制作草龙头了。”正是这份浓浓的乡愁记忆,让他坚持制作草龙已超过20年。

  2017年4月,蔡冬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元宵舞龙)的代表性传承人,这让他更加有了传承这项技艺的使命感。这几年,由于自己是镇里一家幼儿园的校车司机,他只能利用夜晚回家时间琢磨草龙的制作,尤其到了年底,有时加班加点做到凌晨二三点。

  为了让这项技艺后继有人,蔡冬维每次制作时都会招呼村里的年轻人和小孩子来到他家,手把手教学。在他的推广下,这两年,村里的一些年轻人,春节过完刚出去打工,也逐渐抽空或请假回来,为村中一年一度的盛事而再次回归。

  “要传承主要还是要让村民对草龙制作及舞龙活动有参与感和自豪感。”蔡冬维告诉记者,前两年,顺德的一家企业打算出30万元邀请大家前去表演,但由于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最终没能去成。

  不过,这一事情也让蔡冬维深刻意识到,吉隆舞草龙可以成为一项艺术表演形式走出吉隆,让村民有家乡文化自豪感。蔡冬维说,从今年开始,村里已谋划着手组建专业舞龙队,培养和吸纳当地舞龙人才,同时加大力度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草龙制作技艺,希望将这项文化民俗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