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广东省新兴县非遗竹编:一门正在消失的指尖手艺

2018年04月12日 10:4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梁拾在编织竹窝。冯凯思 摄
梁拾在编织竹窝。冯凯思 摄

  竹编:一门正在消失的 指尖手艺

  竹编,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劳动结晶。在旧时的新兴,竹编器皿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竹编曾是一门父传子承的手艺。

  在新兴世代流传的竹编手艺,(广东省云浮巿新兴县)太平镇蚕岗垌颇具盛名,2011年,蚕岗竹编还被列入新兴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塑料器具、玻璃制品涌入人们的生活,竹编器皿市场萎缩,竹编工艺式微,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竹编曾是世代相传谋生手艺

  “篾刀一响,白银万两。”在新兴县太平镇蚕岗垌这一带以竹器编织手艺而闻名遐迩,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印证着这门手艺的兴盛,曾给人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

  其实,蚕岗垌是一个田垌,这个田垌周边散落着约10条自然村,世代相传着各类竹编手艺,据当地村民介绍,“长塘以竹箩见长,竹园、庙下以竹盒为主,黄桐根以竹笠居多,长岗村以竹帽子出名,长庆里以鸡笼、竹椅为多,寨边则织竹窝见多。”

  “十来岁就跟着父亲做竹编,一干就50多年。”今年已68岁的梁拾是寨边村人,他的祖辈父辈都以竹编为生,就地取材编织并出售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箩、窝等器具,现在每天仍和竹子打交道,靠竹编谋生,说时迟那时快,梁拾随手拿起竹篾编织了起来,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不时还拿起身边的铁片敲打两下交织着的竹篾。三两下功夫,一个竹窝底在梁拾娴熟的工艺下完成了一半。所谓“竹窝”,是用细竹篾编织的圆形浅浅竹筐,其密度较高,当地人一般用作盛放面粉、豆类等晾晒。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然而,编织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在编织之前也要做好买竹子、破竹块、削成竹篾、晾晒等。

  日复一日的破篾、编织,手指被竹子划破皮已是梁拾这个老竹编人的家常便饭了,双手早已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也让他累积了丰富的竹编经验,“只要给我刀子和竹子,轻而易举就能削出我想要厚度。”

  为保证每一根竹篾均匀的宽度,智慧的人们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工具,一张小凳板上,交叉半嵌入两把刀片。

  专门做竹箩已有50载光景的黎金水家里也有这么一张特殊的“小板凳”,他左手拿着竹片夹子将削好的竹篾轻压在板凳上,并从刀片穿过,右脚蹬着板凳,右手从刀片的另一端一拉,地上留下了一堆竹丝,一根根匀称竹篾被拿到太阳底下晾晒,静待被编织成箩筐。

  传统手艺如今难觅后继人

  关于新兴竹编起源,有据可考于明末清初。在旧时,竹编器皿作为农用工具,使用广泛,曾一度是热销产品,竹编工艺得以世代相传。

  “上世纪70年代,蚕岗垌这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做竹编,各式各样的器皿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石岗村委会副主任梁冠彬曾在十几岁时跟着家人走进竹编行业,“当时附近村里的竹子已经是供不应求,跑到全县各地甚至周边县市区去收购竹子。”

  这里的竹编技艺出名,制作出来的竹器在多地畅销。“产品做好了,我和叔叔还骑自行车送货,各地送,甚至还送到西樵,100多公里的路,骑自行车的脚只管不停转。”

  然而,生活总难顺遂人意,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塑料器具、玻璃制品的普及,新兴传统的竹编市场逐渐萎缩,竹编器皿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不少竹编工艺也在慢慢消失。

  “以前每家每户都用来装稻谷的箩筐,逐渐被编织袋取代;用来晒梅子的晒簟被水泥地板代替;用来养鸡的鸡笼被塑料笼来替换,就连洗菜时用的竹筐也换了塑料筐……”

  黎金水说,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他再做竹编养家,但不时还会接一些箩筐的订单,竹编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茶余饭后就坐下来编一阵子。

  “竹编就是一门耗精力、耗时间的闷活儿。”黎金水说,以用来装稻谷的竹箩为例,除去砍竹子、削竹篾等程序,起箩底到编织成形,要花去半天时间,一天也只能做成两个,每个只能卖个几十块钱,“赚不了多少钱,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恐怕是要失传了……”

  如今的蚕岗垌坚守手工竹编的已经寥寥无几,“每条村大概就三两个老人,岁数都在65岁以上的,多数以竹编来打发晚年时间。”

  冯凯思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