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深圳坪山87年老学堂变身“城市书房”

2018年05月04日 13: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拥有87年历史的南中学堂变身坪山城市书房,市民在此享受阅读时光。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拥有87年历史的南中学堂变身坪山城市书房,市民在此享受阅读时光。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原标题:87年老学堂变身“城市书房”

  到过(广东深圳)坪山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两个现象:一是这里极难找到一家书店,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单薄;二是坪山拥有许多老建筑,其中客家围屋非常有特色,但不少却长期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这两件看似烦心的事情,却在坪山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问题迎刃而解。

  日前,记者从坪山区文化科了解到,当前坪山正大力探索“文物保护+公共服务”新模式,通过对老建筑修缮和改造,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服务搬到老房子里,不仅让很多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同时较好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老学堂

  再次书香飘四邻

  在坪山新区的田心社区附近,一栋二层西式老建筑,每层8个窗棂,黑白相间的墙体斑驳不堪,与周围现代化房屋形成强烈对比,建筑二层的匾额上能隐约看见“南中学校”四个繁体大字。

  这就是已经拥有87年历史的南中学堂。

  近日,“坪山城市书房·南中学堂”开幕仪式暨“书话坪山”沙龙活动在这里举行,让这座闲置近30年的老房子再一次回到大众视野。

  走近这座白墙黑瓦的老学堂,可以看见斑驳的外立面仍未改变。然而在房子里面,却是另一番天地:温暖的灯光洒满房间,整齐的书架上铺满各类书籍,学堂内还布置了书画展区、阅览室、议事厅等空间,让整个学堂充满文化气息。

  “对于生活在南中学堂附近的居民来说,这座学堂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社区工作站书记叶伟雄介绍,南中学堂建于1931年,学校的设计图纸是从香港带回来的,因此整体建筑风格西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也与当时旧式学堂截然不同,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自然、绘画等课程,学生们甚至还能在体育课上学习篮球、乒乓球和足球,直到上世纪80年底末学堂才终止办学。

  荒废近30年,南中学堂也曾遭遇拆迁的风险。2010年,因道路扩建,学堂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当地居民听闻后纷纷表达护校心声,希望可以留住南中学堂。如今,坪山区对南中学堂的活化利用,为周边居民保住了这一难得的文化空间。

  记者了解到,从衰败破旧面临拆除,到再次回归当年书香飘邻里的情景,南中学堂的变化,正是源于坪山区对“文物保护+公共服务”这一新模式的探索。该区通过加固修缮老建筑,同时注入图书阅览、美术创作、学术交流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这座87年老建筑重焕生机,也让历史文化基因得到延续和发展。

  未来还将改造10余栋客家围屋

  去年(2017年)坪山区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坪山就提出探索“文物保护+公共服务”新模式,按照“一屋一策、分类实施”策略,采取不同保护利用措施,修缮老建筑用作基层公共文体服务设施,作为基层开展公益事业、公共文体活动的载体,有效服务社区群众。

  南中学堂城市书房,正是坪山这一新模式的首个试点项目。记者从坪山区文化部门了解,除南中学堂外,今年坪山区还将修缮改造盘龙世居用作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将简约书吧引进文武帝宫内,弥补这一片区文化空缺。

  坪山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坪山还将对10余栋客家围屋按照“文物保护+公共服务”这一模式进行改造。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代表时光讲述过往。

  坪山在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改造的同时,又是如何保证建筑历史风貌不被过多破坏,让其承载历史记忆不至于因为过分改造而中断?

  记者了解到,坪山对于老建筑的修缮改造,从编制改造方案,到验收阶段,每个环节都由相关资质单位进行审核。所有改造都按“修旧如旧”原则,尽量维持建筑原本风貌。

  “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必须具备相关文物保护资质。在实施过程中,哪些能改,哪些需要保留,每一处修缮改造老建筑都会有明确规定。”坪山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原则也在南中学堂得到很好体现,外观上南中学堂保留了原本风貌;而在房子里面,楼梯和部分地板也原貌保留。

  “活化老建筑不仅需要维持原有历史风貌,同时里面要有东西,要能吸引人进来,有人才能活化。光摆放文物没有人流量不能叫活化,老建筑要有经常性创造性的活动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在此前一场坪山区文化智库论坛上,有专家如是指出。

  坪山区正是通过赋予老建筑“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内涵,不仅弥补了辖区公共文化场所不足的短板,也让老建筑真正“活”了起来。

  4月29日,南中学堂开展了“魅力‘南中杯’,文化瑰宝在我心”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不少居民表示,活动借助南中学堂这一历史建筑,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社区,从而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打下基础,也让客家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不仅如此,未来坪山区还将邀请旅游专家,挖掘辖区古建筑旅游价值,为老建筑活化添加新元素,以更好推动坪山全域旅游发展。

  ■记者手记

  活化老建筑,留住乡愁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偶然经过一个老巷口,一栋有历史的老建筑矗立,就在一瞬间,你可能已经爱上了这里。因为这里一定发生过很多故事,只要走进老建筑,就能了解往日的故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在深圳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许多城市记忆都需要重拾和整理。

  坪山作为后发城区,目前仍保留了不少老建筑,这些老建筑见证着坪山过去百年间的沧桑变化,也承载着不少坪山人对于根的记忆,显得尤为珍贵。然而随着坪山发展日益提速,不少老建筑面临或被拆或颓败的境地。可喜的是,坪山通过探索“文物保护+公共服务”这一模式,让不少老建筑重焕生机。

  活化老建筑价值何在?在笔者看来,老建筑修缮改造不仅仅关系到一幢建筑的未来,还关系到现代城市的活力,以及特色街区所折射的城市内涵。坪山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不少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的同时,还赐予老建筑新功能新内涵,使得不少百年老建筑能融入到社区生活当中,既为辖区居民增加了公共文化空间,也传承了历史。

  对不少本地居民来说,老建筑活化,让他们留住了乡愁。南中学堂城市书房开业之际,一位八旬老人回到学堂,回忆起其年幼在此读书的场景,感慨万千:南中学堂就是我们田心居民的根。

  本版撰文:徐剑 统筹:陶清清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