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非遗活化个性化定制能否为珠宝注入新的灵魂?

2018年05月08日 09:5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非遗,能否为珠宝注入灵魂?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鲍文娟

  金钗步摇、花鸾凤冠,古中国女子的传统首饰至今可在博物馆里得见,令人一窥千百年前的奢华之色。其制造技艺或已失传,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仍在传承。而今“非遗”能否与珠宝结合,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所蕴含传统手工技艺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否得以传承?其他的非遗门类能否跨界创新,成为当下同质化严重、产量过剩的珠宝行业转型的“良药”?

钻石镶嵌运用了古建筑“榫卯”工艺。
钻石镶嵌运用了古建筑“榫卯”工艺。

  深圳是全国最著名的珠宝集散地,全国八成的珠宝都是在深圳加工的。想了解国内珠宝行业的动向,可以从深圳珠宝行业的行动中窥见。近三四年来,越来越多的深圳珠宝企业从“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到逐渐系统化研发非遗与珠宝的跨界合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老百姓日益攀升的审美需求驱动下,中国珠宝产业回归具有本土特征的“奢华之色”已成为许多致力于非遗与珠宝跨界合作的珠宝企业的共识。

  非遗活化,传承或者创新?

  回归传统 手作个性化定制满足精品需求

脸谱胸针,脸谱拆下后可做项链吊坠。
脸谱胸针,脸谱拆下后可做项链吊坠。

  选材、熔银、铸坯、压膜、充膜、錾金镂刻……传统工艺制作的长命锁是慢工出细活。深圳庆美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福章34年前开始跟着叔父学银饰品,每一个步骤都不易。据介绍其祖辈曾在清朝嘉庆年间入内务府造办处任司匠,专门供应制作金银器具。

  “学做银器,磨的是身心,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熊福章说希望自己完成企业交接后,继续雕琢手艺,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银匠。他是熊氏银匠传统技艺的第七代传人,目前其所拥有的庆美银楼金银器传统技艺正在申报深圳市非遗项目。熊银匠的手工翻砂铸坯、叠层焊接两项技艺在业界领先。熊福章说自己申遗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优秀传统。

  非遗的活化对于传承人来说,在探索市场化的同时,找回更久远的工艺技术、回归传统也是一种途径。熊福章告诉记者,通过尝试将祖传的长命锁里所蕴含的錾金镂刻艺术应用于银茶杯、银壶、茶盘等生活器皿上颇受市场青睐,而现在也考虑把祖上擅长打造的长命锁发扬光大。

  他也敏锐察觉到复古饰品未来市场的可能性。现在规模生产了,为何还需要坚持手作?熊福章说,手作的金银器更加线条流畅、美观自然,“此前人们只是想拥有贵金属保值, 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想收藏,能够家传。”熊福章说:“我有长辈在经济困难时期将做嫁妆的手镯拿去当铺卖了,现在日子好了,非常怀念原来的款式。但市面上却找不到这样精致手作的款式了。我们就是希望针对这部分市场定制一些精品。”

  大胆跨界 古建筑“榫卯”工艺用于钻石镶嵌

相较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长命锁款式,熊福章展示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款式要立体精致许多。
相较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长命锁款式,熊福章展示的清末民国时期的款式要立体精致许多。

  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勇士、活灵活现的狮舞龙舞、神韵兼具的戏剧脸谱、精密独到的古建筑榫卯工艺……这些非遗艺术形式和非遗技艺都可出现在金属首饰上?深圳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大胆创新,探索非遗与珠宝的跨界合作,让人们看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更多可能性。该公司近日正式挂牌成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批准成立的我国珠宝界首个非遗文化传承平台。

  一块薄薄的金属片,通过精确数控切割工艺来模拟完美钻石切割技术,有了80个内衬立体反射面。这个薄片能映衬2个钻石冠部刻面,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产生明显的金刚光泽。这是该公司原创的“瑰丽镶嵌”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而其创作设计的灵感就来自于古代建筑里的榫卯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房屋或家居不使用一颗铁钉,却能年久耐用。而同样的,该技术在镶嵌结构上使用珠宝镶嵌专用工具将四爪掰回,无须使用焊接技术,就可将其与榫槽位吻合嵌紧。

  “而这样达到的效果是,在贵金属与钻石之间形成全反射效果,让钻石肉眼看上去更大更璀璨。50分的钻石看上去有一克拉的效果。因此推向市面后非常受欢迎。”深圳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曾敬这样说。

  跨界合作,融合之路各有各烦恼?

  将非遗技艺及艺术形式应用于珠宝设计其实并不容易,许多环节均有待磨合探索。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一帆从事内画艺术创作32年。他告诉记者,目前尝试将内画元素应用于大众消费的耳坠等时尚饰品上,但他感叹基本上自己的精力全在钻研内画艺术本身,既不擅长也无暇分身去做推广。王一帆告诉记者,目前确实缺乏既懂内画,又擅长商业推广的人才去协助其进行品牌营销。记者了解到,对于试图产业化的非遗传承人来说,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存在。

  而对于企业来说,传承和创新之间如何融合也并不容易。记者了解到,深圳一家珠宝企业曾尝试将珐琅引入珠宝设计,在艺术观赏有保证以后,却在检测中遇到新的问题。“传统的珐琅手工艺品一般都是观赏器皿,并不直接戴在身上。而作为首饰是需要接触身体,到检测环节时发现铅含量超标。因此我们不得不暂停该生产线再进行改良,由此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一家曾从事珐琅线研发的珠宝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无核心非遗手艺的珠宝企业在非遗化应用中也有自己的苦恼。深圳的大部分珠宝企业自身并无非遗传承,更多的是需要与非遗传承人来合作。“技艺的火候差一点,色泽及品质都是天壤之别。有时候设计一个样品出来,我们的师傅也觉得不满意,但是如何再做得好看一点,又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打磨。”曾敬表示,品牌打造的付出也是巨大的。“我们在英国的一个推广合作活动耗费就达千万元之巨。”记者还了解到,由于非遗传承基本是传统的师徒形式,传承人均有秘而不宣的绝活不轻易授人。企业担心非遗传承人参与研发的精力和时间难以持续,而非遗传承人则担心自己授之绝活后就被排除在后续商业化之中。

  熊福章的担忧则在于手艺的传承。传统手工制作中,一个银匠得花费三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正式出师,还得有一定的绘画水平,能否有造诣,关键靠悟性了。“手工镀艺的传承会令许多急功近利者却步。”

  引入非遗,能破解珠宝同质化难题?

  记者了解到,近10余年来陆续有外地非遗项目引入深圳希望能在珠宝产业进行相关产业化,但均难以持续性地深化。2014年则开始出现转折。“之前卖大路货都能销售得很好。完全不愁卖,也没有考虑如何做得更加精致。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不行了,感觉生意难做。”熊福章告诉记者。

  行业下行倒逼企业转型。更多的珠宝企业将眼光投向了在历史深处散发耀眼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望从中汲取灵感和动力。与非遗结合是否能让珠宝行业同质化的现状得以改观?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深圳的珠宝企业及相关非遗传承人均充满乐观,表示非遗所凝结的工匠精神及文化内涵正是同质化严重的珠宝行业迫切需要的。

  据了解,深圳目前有十多家从事非遗结合与开发的珠宝企业,但目前整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化上仍不太理想。这在全国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而记者了解到,罗湖区非遗保护中心也正在推动该项工作。近日,由他们和深圳黄金珠宝首饰协会举办的非遗走进水贝系列主题展开到了珠宝店铺的门前。展览不仅展示了传统非遗作品,且邀请设计师进行跨界创作,展示了非遗与珠宝契合的可能。

  精美绝伦的苗绣戏服、风格迥异的京剧脸谱、细腻典雅的内画艺术等非遗精品走进了水贝金座。作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珠宝产品集散地,水贝片区集中了近三千家珠宝企业。“这仅仅是开始。今年还有两场非遗主题的展览活动会开展。我们也希望针对性地挖掘扶持传统匠人,促进珠宝产业与非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罗湖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丁振远告诉记者。

  “传承技艺深圳并没有优势,然而敢于创新则是深圳的强项。”曾敬说,“我们的非遗基地被期望能探索非遗文化在珠宝行业应用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未来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商业化可能性。”曾敬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