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功夫在片外:中国电影如何获得更多海外粉丝?

2018年05月14日 11:02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功夫在片外:中国电影如何获得更多海外粉丝?

  来自叙利亚的罗易(Louay Ali Dib)在看有大量动作戏的中国电影时,对那些动辄“飞来飞去”的镜头很不“感冒”,在他看来,这些镜头很假,不符合常识常理,“看起来不太自然”。而在其他中国电影中,罗易曾一度不太理解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如今他在中国生活了三年,对中国文化有了较深了解后,让他明白“在中国确实是这样的”,因此“比以前更喜欢中国电影了”。

  罗易的观点并不是孤立的,来自阿拉伯的王世界(SHAH ZAMAN)也认为,中国的一些爱情片不错,但是很多动作片“太戏剧性了”,看起来“很假”,不能够像好莱坞影片那样看起来非常真实。

  中国电影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比以前更多地传播到了海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发展还不够。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虽逐年升高,但海外票房仅相当于全球票房的1%左右。由于“文化折扣”现象的存在、宣传推广的薄弱、叙事方式和字幕水平等“技术问题”的限制,“三少”——海外票房少、连续增长少、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仍然是中国电影难以去掉的特色标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品类,对讲好中国故事、将文化自信延伸至海外的空间巨大。充满故事的中国历史、富有朝气的现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带来的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强大吸引力,使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电影如果要在世界上获得更多的粉丝,目前做对了哪些事、做错了哪些事?将来应该做什么?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一些国外观众,以及国内电影业的专家,并梳理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话题相关的调研报告,希望能够让读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

  海外票房少

  中文电影宣传不够重视

  如何让观众喜欢一部电影?选择更深刻的主题?讲更生动的故事?使用更加新颖的电影表现手法?使用更大牌的演员?……对于在海外传播的很多中国电影来说,编导或宣传人员如果考虑这些,可能是想多了。即使他们解决了上述问题,也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北美地区的不少观众在观看中国电影时,最不适应的是“字幕翻译”。通俗地说,他们连字幕都看不明白,遑论理解其他。这就像你要出门,在门槛处就绊倒了。

  自2011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已连续开展七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形成了1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和六部《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该调研是以外国观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数据调研项目。

  根据调研,近三年来的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呈逐年升高趋势:2015年为27.7亿元,较上年增长48%;2016年达到38.25亿元,较上年增长38%;2017年为42.53亿元,较上年增长11.19%……然而,即使有这样的发展,目前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仍然仅相当于全球票房的1%左右(2017年全球电影票房为406亿美元)。报告指出,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一直呈“三少”现象:海外票房少、连续增长少、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

  据今年发布、主要针对北美观众的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者在观看中国电影时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其中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对字幕翻译不适应”“对表演方式不适应”。这说明北美观众在观看中国电影时的首要障碍反而是最表层的,即对于中文对白和中式表演风格的不习惯。这一点在《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的调研中也有体现:七成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目前的字幕翻译水平,尤其小语种字幕翻译问题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区域受访者的需求。

  除了字幕翻译这个“门槛”,其他的问题也存在。根据报告,宣传薄弱是制约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主要障碍。中国电影在北美的宣传、发行处于弱势地位,相比主流好莱坞电影,较少给受访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整体上的产业发展水平问题。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正在》多元媒体平台创始人刘裘蒂认为,中国电影还没有找到讲中国的故事的有力方式;还有,国内观众的口味似乎越来越与国际口味脱节。

  “文化折扣”严重

  要进行展现自我的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表示,从今天的合拍片来看,除了与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合作的少数大片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方的投资份额都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他渠道的信息似乎也在表明,在中国电影产业,投资并不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但文化的因素,尤其在面向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市场时,有时会让中国电影遇到更大的阻力。

  刘裘蒂说,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由于历史性的原因,比较难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鸣。语言的隔阂是中国电影进军国际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在传译上功夫片和武侠片相对讨喜,也造成了一种只要是中国人都会玩功夫的刻板印象。同样的,《红海行动》在某个程度上赢得了一些西方影评人的认可,也是因为它里面大部分是动作。

  刘裘蒂认为,中国电影面对国际市场时还面临很多挑战,目前仍缺乏国际的认同。面对“全球化”语境,要凸显中国特色无形中便会诉诸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但是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造成的门槛,变成“深奥难懂”,或是与观众的现实情境脱节,容易使中国显得“老化”。

  中国习惯的叙事语言,与已经被好莱坞同化的国际叙事语言有很大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动作片相对容易被接受的原因,但是这也造成了重复对“中国人=功夫”的刻板印象。因此,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优秀编剧和导演,是当前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

  孙佳山谈了中国电影的另一个极端——

  以《长城》为例,这部电影反映出好莱坞的套路模式,已经渗透到中国商业片的拍摄、制作过程中,也内在地塑造、定义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范式。中国电影曾经具备过自身的民族风格,那曾是中国电影立身于世界电影舞台的最为鲜明的标识。而在《长城》中,除了美工环节,中国电影曾经引以为傲的民族风格已基本消失殆尽。

  孙佳山认为,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不仅仅要尽可能地减少海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更要进行一场寻找自我的艰难旅程。

  刘裘蒂认为,中国的主创团队必须要接触到西方经典的环境,这样所学到的电影技巧就不是好莱坞肤浅的模式,而是能够运用到各种电影类型的精髓,也学到不同叙事语言的力度。

  外国人想看什么?

  当代中国的人和事

  现在的国外观众更期待在中国电影里看到怎样的中国故事?刘裘蒂认为,他们想要看到当代中国的人和事,而中国电影现在最弱的一环就是没有勾勒出当代中国人的“人性”。目前很多国产电影一则是诉诸大民族的情绪,使其变成很抽象很凛人,再则是诉诸比较低俗的搞笑趣味。因此国际电影观众不容易从中国电影里面感到人的温度,包括人性的挣扎、人性的美好、人性的成长等等。

  “我常常开玩笑说,在国际影坛上最火的中国符号居然是熊猫,也就是说外国人喜欢看熊猫,胜于看中国人。”刘裘蒂说,她所认识的西方人对于中国最近的发展感到很好奇,所以这是一个很自然、吸引人的背景和主题。

  刘裘蒂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民族。不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或是古代和现代历史上的经典。中国的崭新形象,可能是一个年轻又有朝气的人物,以及社会。

  蓝海集团国际传播副总裁Ashly Bowkett表示,近几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刮起了一股中国电影“复古风”,二三十年前的中国经典电影如功夫片,或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哲理的电影,被重新搬到银幕上,被制作成DVD播放。很多人觉得对经典持续的欣赏和再现是很有品位的一件事。在他看来,这些国家的受众对中国电影讲故事的模式有自己固定的印象,这种情况下,哪怕加了英文字幕,鉴于有期待的情绪及有一定的预知性,所以很容易接受。

  Ashly表示,问题的关键之一,是中国电影人想表达怎样的中国故事、情感和现状。希望中国电影人能提高表达中国人独特情感的能力,只要能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如人类的恐惧、焦虑、对生活的期待,或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什么样的故事类别没那么重要。

  “中国观众为什么喜欢看美剧、英剧和好莱坞电影?不在于故事类型,关键是要看如何讲故事。”作为从事中国内容全球传播十多年的国际传播专家,Ashly表示,这是有固定的模式可参考的,在世界观方面,即表达着人类的共同情感,能让人有共鸣的内容才能打动人,希望中国电影人能提高表达中国人独特情感的能力。

  Ashly进而表示,要以海外观众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或者从人物、情感入手,展现人类的恐惧、焦虑、对生活的期待,或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

  哪里更有共鸣?

  亚太及“一带一路”沿线

  从小在日本长大的华侨管若曦(Wakaasahi)现于广州暨南大学读大二,她从小就喜欢看武侠片,金庸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虽然有虚构,但是有很多细节可以让人深入剧情,所以看得入迷,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接受为人处事的教诲,因此特别喜欢。

  功夫片此前一直是中国电影中最受国际欢迎的类型片,但这样的情况自2016年开始出现了转变。《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调研结果也显示,相比动作片、剧情片、喜剧片、宗教片等其他类型,功夫片所占优势并不是很大,各种类型片呈现齐头并进的态势。在2017年针对北美地区观众的调研报告,关于“最受欢迎的中国电影类型有哪些”的调查中,受访者最感兴趣的中国类型电影是动作片和战争片,功夫片在该调查中排名垫底。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分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或许与近年来功夫明星出现断层、功夫片产量和质量的回落有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功夫片的演员、武术指导正广泛参与到其他类型影片,如动作片、魔幻片、科幻片的制作中去,使功夫元素在更多电影中发扬光大。狭义的功夫片也被更广义的动作片所取代。”

  目前,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市场区域大致上可分为亚太、北美和欧洲市场。从相关数据和经验来看,相比在欧美遭遇较高“文化折扣”的传播劣势,中国电影的亚洲推广在其全球传播中占主导。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国家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与我国有相似的文化根基,受众在理解影片的过程中文化折扣较少,更容易在思想、情感、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机遇。黄会林表示,“一带一路”区域跨越欧亚非大陆,所涉国家的地理、文化、经济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避免只凭借功夫片一种类型打天下,“而是要从大局出发,整合各种电影类型,用更为多元的类型片吸引‘一带一路’区域受众,为他们建构起对中国电影更全面的印象。”

  孙佳山说,“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经验和市场环境,一些过去并不在中国电影视野中的文化问题也开始持续登场,并将持续考验着中国电影行业各个环节的文化工业水平,这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非常残酷的历史挑战。

  孙佳山表示,以《大唐玄奘》为例,佛教作为中印两国可共享的文化经验,是我国和印度在文化交往中可以有效沟通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还是对于我国日趋重要的文化安全问题而言,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必须对中国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其海外传播直接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不能只是让外资在中国电影市场享有单向度的相关优惠,更应该在海外相关国家有着至少差不多对等的传播效果,而这显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所能考量的范畴。

  刘裘蒂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影视上的合作,本身是结合文化和经济的互动。但是这些作品的主题不应该过分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聪明的方式是把“一带一路”作为大背景,把主题放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集,适度地引入古典丝绸之路的典故,并且挖掘友邦的文化情境,而不是单向传播中国的故事,这样会更有传播力。

  (南方网驻京全媒体记者 刘长欣 记者 陶明霞、实习生 许诗颖 李颖 策划统筹:郁石)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