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里教足球的洋教练: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接触足球

洋教练“沟”里教足球
文/本报记者 刘冕 摄/本报记者 邓伟

“动起来!Move!”清脆快速的击掌声,金发高鼻,一脸络腮胡,穿着蓝色球衣的洋教练站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的操场上,不时发号施令。他身后,青山叠翠。
流利的英文夹裹着个别腔调怪异的中文,丝毫没有造成理解障碍。他身边十几个穿着足球训练服的小学生,绕着草地上花花绿绿的障碍物,按照指令,带球穿越。
他叫丹尼尔·艾尔尼曼(Daniel Ernemann),德国人,第一次到中国,就一头扎进了门头沟的学校,收这里的体育老师为“徒”,亲自上阵带孩子们享受德式足球。他给自己此行定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多接触到足球。”

他的课堂上,足球是绝对主角。即使是热身活动,绕着操场跑圈儿等“老传统”也被各种与足球有关的小游戏取代了。五彩的障碍物摆在草坪上,孩子们绕着障碍带球。他不时给出指示:绕某一种颜色的障碍,或是将球带到某一种颜色障碍处,停住。
遇到调皮的孩子,三五成群地聊天,脚底下偷懒。丹尼尔吹了哨,没有板起脸批评谁,而是宣布来一场分组竞赛。“按衣服的颜色,分成蓝队和绿队,我吹哨,边带球边捡起不同颜色的障碍,哪队捡到的障碍最多,就赢。”

阳光下,孩子们你争我夺,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嘟”一声哨响,丹尼尔摆摆手,说:“你们是团队,要有配合。”
再开始,孩子们开始懂得给队友行方便,用身体阻挡对手。这位洋教练正在用游戏讲述足球的魅力——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才是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
“1、2、3、4、5……”比赛结束后,丹尼尔用中文数着每队捡到的障碍,丝毫不打磕巴。跟着他的随行翻译笑着说:“拉开,动起来和数数字,是丹尼尔现在说得最溜的中文。”

下一堂还是体育课,丹尼尔坐在场外,看“中国徒弟”如何上课。中国体育老师组织的训练游戏、孩子们在训练中的参与情况,他努力品读中国特色的足球语言,将其记录在从德国背来的记录本上。
课间,他拿着记录本,严肃但又不失风趣地跟“徒弟”分享心得:“一堂课40分钟,热身10分钟到15分钟,再算上休息时间,如果只有一个足球,一个孩子一堂课只能碰到几次球。没有接触,就不会有兴趣。要想办法让他们多控球”。
丹尼尔的中国之行,是门头沟区为孩子们打造足球梦的开端。该区教委和丹尼尔就职的德国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3年内开展全面合作,内容涵盖特色教材、分层推进、教师提升、文化建设、科学竞赛、评价保障六个模块。丹尼尔是首批被派来的德国教练。
今年下半年,德方还将继续派遣教练组进驻门头沟区两个月,全区所有中小学都将陆续享受德国教练指导,让孩子们体验德国式的足球教学。也许这些奔跑的少年中,会有人成为职业球员,去实现中国人的足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