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仔糕:源自广东侨乡台山的传统小吃

中国侨网江门7月2日电 题:钵仔糕:源自广东侨乡台山的传统小吃
作者 李晓春
提起钵仔糕,估计广东众多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人们都不陌生,特别是以小吃种类繁多闻名的香港、广州、台湾等地,各种各样的钵仔糕已成为当下饕餮们舌尖上的诱惑。在广东台山,传统口味的白糖钵仔糕和黄糖钵仔糕物美价廉,让人在唇齿间感受到清甜的米香。

据了解,传统的钵仔糕首创于广东台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成书的《台山县志》中记载:“钵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船就之。其实,当时驰名者只一家,在华丰迂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以钵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后人采用钵仔来蒸糕之法一直传下来。

听台山的老人介绍,钵仔糕在台山又被称为滑糕仔、碗头仔糍,因用当地人常用的“碗头仔”(小瓦钵)蒸熟、口感比其他传统糕点嫩滑而得名。以前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石磨,用石磨将洗净、稍作浸泡的粘米磨成米浆,按一定比例加入用白砂糖或黄糖熬制的糖水,搅拌均匀后,将米浆斟入蒸笼里的小瓦钵中隔水蒸熟即可,摊凉后用牙签或小竹片沿着钵内边上转上一圈就可以取出整个钵仔糕来食用。与台山其它传统糕点不一样的是,钵仔糕虽属台山传统小吃,但从未将其纳入当地祭祀用的供品或祭品之中,却曾常被当地人便携于田间地头劳作时充饥之用。
据台山四九镇五十墟一家点心铺的店主张其兴介绍,该店从开业至今已三十多年,除了承接当地人的传统嫁女饼订制之外,平时在早市中还需制作些水包、台山咸肉粽、钵仔糕和油炸的糯米鸡、春卷、牛脷酥等特色点心来供应当地的老街坊,而用白糖蒸制的钵仔糕,他们每天仅做2笼屉的量,售完即止。

同样限量供应的,还有台山台城一餐饮集团下辖的两家酒店,据酒店经理骆先生透露,他们店里时常有老华侨帮衬,相对于其它点心而言,像钵仔糕这些台山传统味道更受青睐,所以该店很早已将白糖钵仔糕和黄糖钵仔糕作为必备特色点心供应早晚茶市。在作为台山华侨文化展示平台的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也能见到销售钵仔糕的摊档,据一摊主梅先生介绍,自纪念广场建成以来,前来观光旅游的外地游客和归侨越来越多,家乡味道的钵仔糕是他们主推给游客们的小吃之一。

如今,台山钵仔糕除了传统的白糖、黄糖两款出品之外,也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化加入了众多的食材元素,在口味上和口感上丰富了许多。广东南方卫视的《城市特搜》栏目就曾对散落在广州老城区中口碑良好、人气度极高的几家台山钵仔糕店进行了报道,传统口味的钵仔糕始终是店里的灵魂所在,而经台山人创新制作的斑斓叶钵仔糕、菊花钵仔糕、姜汁钵仔糕、杏仁钵仔糕等20多个品种也受到当地街坊的追捧。
“小吃,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饮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与调味原理,了解每一个小吃背后的艰辛,才能看懂制作者从小处用心的美好。”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曾提到。钵仔糕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就是一款很普通的小吃,但会随着时光的磋磨而变成深入人心的味道,估计这就是传统美食的魅力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