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梅州五句板传承人:一副竹板闯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

2018年07月11日 15:3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梅江区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梅江区非保中心供图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梅江区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梅江区非保中心供图

  梅江区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

  一副竹板闯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

  阿瘦入行时,五句板说唱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等他出名、成为该行业的传承人之时,黄金时代只到了尾声,但他无怨无悔,并选择默默坚守。

  陈昭典是梅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阿瘦是他的“艺名”。在五句板盛行的年代,他与第一个徒弟廖启忠,人称“阿肥”,师徒俩“阿肥阿瘦”靠着一副竹板,一把秦琴,走村串户,几乎唱遍了梅州各县各乡镇。陈昭典才华横溢,他自编自演、自弹自唱,他参演的作品曾获广东省农村曲艺汇演演出奖、广东省电视台农民曲艺大赛优胜奖等。

  今年,梅江区五句板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梅江区五句板传承人,陈昭典表示,“我表演五句板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虽然已年过古稀,但是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唱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徐鸿雁

  “只要我听过的唱本,就没有不会的”

  在梅州曲艺界,说起陈昭典,大家可能还要寻思半天,才想起他是谁;但是一说“阿瘦”,几乎无人不知,“他就是梅江区那位有名的五句板说唱老艺人啊”。

  花式衬衫,身形削瘦,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一点也不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说起自己与五句板的结缘,陈昭典眉飞色舞,像是在说与“心爱之人”的故事。

  因为自幼爱唱山歌,陈昭典在青少年时期就成了家乡的文艺宣传工作者。“收音机里、广播里放的山歌,我听两遍就会唱了。”14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代替父亲到文工团参加文艺表演,结果一唱“成名”。之后,大伙都知道梅江区芹洋有个爱唱山歌的小伙子。而陈昭典就此跟山歌结下不解之缘。

  1962年,陈昭典报名参加了梅县文化馆举办的山歌竹板歌培训班,随后又参加汕头专区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跟随陈丙华、张照英、钟志诚、张一鸣等多位山歌大师学习。

  由于他天赋佳、嗓子好,又善于吸取各位老师的长处,在全班40多位同学中脱颖而出,老师们赞扬他“说唱五句板腔板纯正,声音洪亮,节奏明朗,能边打边唱,又能自弹自唱,是难得的人才”。

  1964年,因陈昭典表现出色,得到了当时的梅县县委书记“点名”,特招他进入梅县山歌剧团。在剧团里,陈昭典学习了剧本与音乐的创作,并继续跟老一辈说唱艺人胡满、李云香、谢添云等学习表演。那段时间,他在五句板唱功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陈昭典的记忆力也极好,“只要是我听过的唱本,就没有不会的”。当时,陈昭典还随剧团参加了送戏下乡演出及比赛,五句板说唱、小戏板便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主演的山歌小戏《审椅子》《打苍蝇》,生动活泼,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

  “鼎盛时期,每月表演三十多场”

  “我当时以为,可以一直在山歌剧团唱下去。”陈昭典说,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他已然把这当成了一生的事业追求。

  然而,事不遂人愿。1970年,陈昭典被精减回家。那时,如何维持生计,成了摆在陈昭典这一批被精减的人面前的第一道坎。进工厂做工、出去外面谋生……不少人都想着几条出路给自己。但陈昭典却非常坚决,还是要唱戏!

  为谋生计,陈昭典开始出门卖艺说唱五句板,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说唱生涯。他的第一个搭档,也是第一个徒弟廖启忠,人称“阿肥”,师徒俩“阿肥阿瘦”靠着一副竹板,一把秦琴,走村串户,几乎唱遍了梅州各县各乡镇。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娱乐生活比较匮乏,偶有五句板说唱这样说客家话、接地气的曲艺节目来表演,是非常受欢迎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昭典便发挥他自编自演的特长。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先了解当地民风民情,打听当地的好人好事。有了之前的学习、表演基础,陈昭典可以当天腹稿,当晚表演就说唱出来,令当地群众听了倍感亲切;之后再转入正题,唱历史故事唱本。

  但这些唱本也不是随随便便抄写而成的,都是陈昭典以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小说为题材,并用五句板语言改编成的说唱本,不仅语言精练,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就这样,师徒俩边打边唱,边弹边唱,边演边唱,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表演出来,入情入景地“对吵对骂、忠臣骂奸臣、好人骂坏人”,表演得活灵活现、幽默风趣,看得观众是痴痴入迷、哈哈大笑。

  “那时,我们的一场演出唱下来足足有三个多小时。很多时候,观众还不愿散去,还想再听,我们便唱到了天亮。”陈昭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间有了几分钟的停顿,陷入了沉思与回味,“有时候,一些老人抱着小孩在听我们唱五句板,怀里的小孩从手臂上滑落到地上了,也毫无知觉,全然沉醉到了唱本的故事里。”

  由于师徒的五句板说唱在乡里渐渐有名了起来,各村各户开始争相邀请他们演出。“每月三十多场,每天的排期都满了,有时候还得提前预约。”陈昭典笑着说,一听到唱五句板的来了,村民便早早占好了位子,吃完晚饭就在位子上等着。

  “为了传承,我将一直唱下去教下去”

  五句板盛行的年代,不仅梅州乡镇的群众爱听,就连在外的华人华侨也非常爱听这个“乡音”。

  上世纪80年代,陈昭典还与山歌手肖建兰合作,将五句板带出了家门口,把乡音乡情带到了海外。当时,陈昭典与肖建兰合作表演的五句板,不仅受到港澳同胞的赞赏,在东南亚地区也深受欢迎。受东南亚华侨社团邀请,陈昭典与自己的徒弟还经常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香港、澳门等地演唱,甚至长期驻唱。

  同时,受香港音像公司盛情邀请,陈昭典与肖建兰录制了“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出版发行。上世纪90年代,惠州下里巴唱片公司与陈昭典师徒签约,录制了1000多盒的山歌五句板录音带,并投入市场,同时扩散流传至海外。可以说,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陈昭典的五句板说唱。

  此外,陈昭典还编写了历史故事五句板唱本《孟姜女寻夫》《姜安子寻母》《血掌印》《梁四珍与赵玉粦》《高文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八朵莲花》等,并结合客家佛曲以五句板形式编唱《十月怀胎》《劝世歌》等,深受观众喜爱。

  “之前,我没有考虑过,要担起五句板的传承重担。直到我的第一个徒弟廖启忠早逝,又看到五句板因为时代的进步,与群众渐行渐远,我才明白,将这种客家文化传承下去,其实是每一个说唱艺人的责任。”陈昭典说。

  今年,梅江区五句板还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传承发扬客家山歌及五句板,除了自己亲自教授徒弟外,从2000年开始,陈昭典还举办了多期客家山歌曲艺培训班。梅州市山歌剧团演员童爱娜、盲人说唱艺人叶苹珍……只要是真心向他请教的五句板爱好者,陈昭典都会耐心地去辅导,不管最后是否出名了,他都一视同仁,对五句板的教授有求必应。

  同时陈昭典还大胆创新五句板的演唱形式,利用多年自编自演的经验,创作、拍摄农村新人新事题材的山歌剧VCD,《望夫归》《童养媳》《风流嫂》《人间奇情》等。“如果单为自己,我可能唱不了那么长时间。但大伙给了我这个‘传承人’的担子,我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唱下去,教下去。”陈昭典说。

  (梅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