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非遗保护更显迫切培养守艺人 让绝活不“绝”

2018年08月30日 14:43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一群外国学生观摩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
  一群外国学生观摩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

  原标题 传承人渐渐老去 非遗保护更显迫切培养守艺人 让绝活不“绝”

  本版文/本报记者 郭 睿

  叶亚莹登录厦门市文化馆官网“非遗保护”页面的后台,找到拍胸舞传承人黄欲国的照片,点开又关上,关上又点开,反反复复不知多少回合,终是按下删除键。这是2018年的寻常一天,却是叶亚莹在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8年来最漫长的一天,她一共从公开页面删去了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信息。至此,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定格在113位,比2015年统计的120人少了7位。

  传承人在老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由此更显急迫。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以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代表的厦门非遗专业力量在调查建档、传承人认定、社会普及等多个层面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急速奔走,取得了一定成绩。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120项,其中,世界级1项、国家级11项、省级28项、市级24项、区级56项。就在三个月前,厦门又新添三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古仙范寿春、高甲戏一代名伶(梅花奖得主)吴晶晶,以及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人陈和永。

  虽然厦门非遗的数目较为可观并在不断增多,但主心骨老去、后续力量难以为继,依旧是它们要面对的难题。厦门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呼唤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也呼唤着每个厦门人的关注。

  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习中心、传承人共同发力

  厦门创新非遗保护工作

  创新性地推动各类非遗传习中心(所)建立,这一方式在国内首屈一指。

  2017年底,一场全市性青少年讲古电视大赛在鹭岛风起云涌,各路少年“讲古仙”或持书本或持摺扇,借助闽南方言俚俗语、歇后语,谈古论今,生动有趣。决赛那晚,年逾九旬的讲古代表性传承人范寿春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但在提前录制的视频里他说:“很开心看到现在青少年讲古遍地开花,这是很难得的,我很欣慰,讲古有了许多接班人。”

  厦门讲古是闽南方言的曲艺说书形式,清道光年间《厦门志·风俗记》就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家住鼓浪屿的少年范寿春是讲古场常客,那时站在墙边听讲古仙话三国、谈水浒的他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门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1991年,电台的闽南话节目开播讲古栏目,对闽南话颇有研究的范寿春毛遂自荐担任“讲古角”主讲人。2001年,他再度自荐常驻金榜讲古场,8年义务讲古300多场。但也正是那段时间,他发现观众大多年过六旬,少有年轻人。范寿春有些着急了。

  “厦门讲古在2000年初基本没几位活跃的讲古仙了,保护任务非常急迫。”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思明区为范寿春在观音山设立了老榕树讲古场,在这里范寿春依靠有关部门的支持一下就收了31位徒弟。如今,这些弟子已成为厦门讲古的中坚力量,学生们又在培育着更年轻的“讲古仙”。目前活跃在一线的讲古仙有近百人,覆盖各年龄段,可以说厦门讲古被救活了。

  讲古新生,是我市非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非遗工作果实累累,形成了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做法。最受关注的就是资源优化整合,创新性地推动各类非遗传习中心(所)建立,这一方式也在国内首屈一指。

  非遗传习中心(所)是由社会组织或个人自愿建立,以传承非遗项目为目的,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依托的民办非企业机构。2009年,厦门将建立非遗传习中心的消息第一次传出,此后陆续成立了厦门市承云南音传习中心、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厦门正人珠绣传习所等近50家传习中心(所),形成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习中心、传承人共同发力的新模式。

  “在传习中心成立之前,厦门答嘴鼓、讲古的力量是分散的。它成立后我们形成了合力,不仅相互交流促进自身业务精进,还能有计划更科学地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厦门市鹏翔答嘴鼓讲古艺术传习中心负责人林恒星告诉记者。这家传习中心成立于2017年的文化遗产日,把厦门现有的讲古、答嘴鼓非遗传承人以及爱好者集合起来,以鹭江街道老剧场为据点,定期向市民游客举办公益演出。传习中心还筹办了少儿培训班,目前已有上百个孩子在这里接受了培训。

  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欣赏非遗、保护非遗

  调动社会关注培育非遗新人

  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不断组织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不是每个非遗传承项目都像厦门讲古这般幸运。

  2016年6月22日晚,翔安拍胸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欲国因病离世,时年63岁。从幼时跟长辈学艺成为颇受乡邻喜爱的“拍胸舞小舞星”,到牵头成立翔安金柄村拍胸舞表演队,成为远近闻名的拍胸舞表演艺术家,“黄欲国”三个字一度成为翔安拍胸舞的代名词。2007年,金柄村拍胸舞被厦门市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黄欲国也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后,翔安拍胸舞在他的带动下影响力与日俱增,金柄村拍胸舞表演队更是活跃于民间各类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活动中。

  “少了黄欲国的表演队,虽然还是这个队伍,但就像少了灵魂。”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老在世时曾培养过一些年轻人,但目前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扛起金柄村拍胸舞的大旗。”市非遗保护中心近来正在调研翔安拍胸舞的保护现状。一个好消息是,黄老在世时曾向自己的孙子传授过技艺精髓,这个少年跳起拍胸舞也颇有些爷爷的神韵,但要真正将他和整支团队培植起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十几年前,闽南皮影戏的独家传承人陈郑煊离世,也为皮影戏的保护、传承留下了极大的空白和遗憾。一位位老去的非遗人不断提醒着人们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但这项工作的展开仅靠一群非遗保护工作者还远远不够。

  “要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一个必要前提是社会知晓率。”有业内人士指出,非遗项目要有人继承、有人保护,首先得有关注者和爱好者。这些人,才是非遗活化的社会基础。这一点在世界级非遗项目南音上表现特别明显。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乐在厦门一直有一批发烧友,多年来他们的关注和热爱催促着厦门南音人不断前行。如今,南音不仅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会每周固定时间在中山公园与市民见面,全市范围的南音比赛也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年,在去年的厦门会晤上更是向世界展现了厦门南音的保护成果。

  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了解非遗、欣赏非遗、保护非遗,成为厦门在多年非遗保护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这也是近年市非遗保护中心不断组织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活动的初衷。“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类普及活动带来的益处,越来越多孩子开始对非遗感兴趣,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些好苗子。”非遗工作者们说,尽管步履蹒跚,但他们欣喜地看到非遗在厦门越来越受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了这场行动。

  宋江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重要节庆,宋江阵的爱好者们就化身水浒里的108将,手举刀枪棍棒、身着锦衣战袍,招招式式展现武术魅力。近年来,翔安区以内厝镇宋江阵为试点,促成内厝宋江阵与一家工贸公司的合作,由区文联牵头,以企业、内厝镇莲塘村为依托,成立了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走文化资源与企业资本融合之路,对宋江阵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一家植根于闽南乡土、以“守住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之根”为使命担当的企业,一直在积极探访和搜集那些凝聚着闽南文化精髓和神韵的文化瑰宝,唤醒市民对于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和自觉意识。早在2014年,厦门农行就联合厦门日报社,共同编印了《观云识天气——闽南民间气象谚语集》,将洋溢着质朴淳厚的闽南乡土风味、传承着闽南故土民俗文化之魂的朗朗上口的闽南谚语民谣,重新带入厦门人民的视界。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坚定文化自信”为主线,厦门农行还将联合厦门日报社推出“非凡匠心 非遗薪传”特别行动,走进厦门非遗、传播厦门非遗,带领更多的人自觉弘扬闽南传统文化,守护城市历史文脉。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样写道。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提供更多机会让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工作中。“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参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也写进了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

  亮点

  新一轮普查启动 细细盘点非遗“家底”

  市级非遗名录和传承人申报将启动

  在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住着一位出生于1936年的老人,名叫苏圻天。村里孩子都喜欢他,因为他故事多。

  “刘五店海湾有个形似鳄鱼的小岛屿,名叫鳄鱼岛。很久以前,刘五店海湾有一条巨大的鳄鱼精,它常兴风作浪掀翻海上船只,吞食渔民和乘客。后来朱文公(朱熹)调任同安知县,一天他在大轮山游玩,登上最高峰远眺,看着到处风和日丽,兴致勃勃吩咐随从取来文房四宝。正待挥毫作诗时,他忽见海面掀起百尺巨浪,一条巨大的鳄鱼浮上来正欲吞食附近渔民。朱文公一急,忙把手中毫笔一掷。那支笔立即腾云驾雾,箭一般击中鳄鱼。这条鳄鱼死后腐烂生虫,虫子就变成了文昌鱼,它的尸体经过风化就成了鳄鱼岛。”苏圻天的这个故事名叫《文昌鱼传奇》,如果没被记录下来,它也许会随着苏圻天一起老去。

  记录这样的厦门故事是今年我市非遗工作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今年厦门启动了新一轮非遗普查。普查将重点针对两个项目:民间文学和海洋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传统的村落地理、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传承人群的老化和分散,我市广大城乡以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失传严重,全面深入调查已迫在眉睫。此外,海洋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特质,厦门作为海港城市,积淀蕴涵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对海洋文化遗产进行“家底”盘点,可为海洋文化保护、研究、宣传、开发收集全面、详细、可靠的资料。

  具体而言,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以及传统曲艺、手工艺、医药、民俗等,都在此次普查范围内。这种普查绝非简单的资料收集,而是要实打实地进行田野调查,比如在线索搜集阶段要以村居为单位,召集老农民、老教师、老艺人等进行座谈,悉心走访采录村居长者和传承人,从而获得第一手的民间非遗资料。同时,普查工作也将通过微信、网站等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线索征集。目前,普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并已进入汇编复查阶段。

  另一个消息是,我市定于下半年正式启动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同时对市、区两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调整规范,以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市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届时,厦门非遗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对叶亚莹而言,也许很快就能在官网上再录入新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信息。虽然网上名单里已没有黄欲国等人的姓名,但他们为厦门非遗做出的点点滴滴都被记录在档案里,永存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