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平顶山惨案展》在南京举行 健在亲历者逐渐减少

2018年09月09日 16: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朱晓颖 摄
    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朱晓颖 摄

  中新网南京9月9日电 (记者 朱晓颖)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记者了解到,随着时间推移,健在于世的、亲历见证平顶山惨案的幸存者逐渐减少。

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朱晓颖 摄
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朱晓颖 摄

  本次展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共同举办。展览分为“东北沦陷 辽东抗战”“惊世暴行 惨绝人寰”“抗战胜利 审判战犯”“勿忘国耻 珍爱和平”4个部分。多幅历史图片展示了日本侵略者制造平顶山惨案、在中国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事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1932年9月16日,日本抚顺守备队、宪兵队等倾巢而出,将平顶山村手无寸铁的平民驱赶到平顶山下,进行集体屠杀,接着又将千金堡、栗家沟村内还未来得及逃走的村民残忍杀害,致使3个村庄的3000多名无辜村民,除极少数人在屠杀中侥幸逃脱外,其余全部遇难。此后,日本侵略者焚尸灭迹,放炮崩山,将尸体埋于山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平顶山惨案”。

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朱晓颖 摄
9日上午,《平顶山惨案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 朱晓颖 摄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馆长周学良9日向记者介绍说,1970年7月,抚顺市决定发掘平顶山惨案遗址,建设“平顶山殉难同胞遗骨馆”。在遗址发掘中,发掘出了当年被焚烧和掩埋的平顶山惨案遇难者遗骸,其中多数已被烧成灰烬,较完整的有800多具。

  从当年现场发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具具遗骸枕藉叠压,纵横交错,其中还有婴儿的骸骨。一些遗骨上留有明显子弹痕印。当时日军屠杀所使用的子弹、弹壳、焚尸所用的油桶和木材,以及矿工和村民使用的物件也一并被发掘出来。

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天,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三个必胜”展厅进行参观。 朱晓颖 摄
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天,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三个必胜”展厅进行参观。 朱晓颖 摄

  “累累白骨,件件物证,都是日本侵略者制造平顶山惨案的铁证”,周学良说。

  周学良回忆,在1972年的夏天,日本名古屋电视台记者来到平顶山惨案遗址发掘现场采访。他们回国播放采访视频后,很多日本观众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情况,对历史真相表示震惊。

  新中国成立后,专家学者们展开多年调查,平顶山惨案纪念馆登记在册的幸存者有54人,如今仅有很少的见证者在世。

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天,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三个必胜”展厅进行参观。 朱晓颖 摄
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天,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三个必胜”展厅进行参观。 朱晓颖 摄

  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样,平顶山惨案幸存者在战后以亲身经历控诉日军暴行。周学良介绍说,特别是方素荣、杨宝山、莫德胜3位幸存者,从1996年开始进行诉讼,要求日本政府谢罪道歉,进行赔偿。

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天,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三个必胜”展厅进行参观。 朱晓颖 摄
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天,参观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三个必胜”展厅进行参观。 朱晓颖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73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周学良表示,在南京举办本次展览的目的,是让中外参观者了解、铭记这段历史,特别是希望中国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抗战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努力。(完)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