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

2018年09月20日 14:39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赵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工作内容。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次阐述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延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立法。当前我国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保护模式使非遗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从整体上遏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亡的趋势,及时有效地挽救了大批非遗项目。由于一些非遗项目的公共物品属性,权属不明,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非遗的无偿使用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过程中出现过度使用和“搭便车”的现象。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立法势在必行。

  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的根本不同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特点是依赖于传承人口授心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离不开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一些民族地区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消亡的危险,应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一是对其生存、生活提供保障,如养老、生活补贴,对把具有独创性的技艺从家传变为大众共享的资源传承人,更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二是对传承机制的保护,要以保持其手工艺方式和口传心授为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突出民族地区的整体保护思路。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资源,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对区域内原生态文化和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色的遗产,研究其自身规律、环境和土壤,进行科学认定,设立一些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点和保护带。如青海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诞生的原生态保护区,进而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

  将非遗教育纳入民族地区课堂。优秀而稀少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民族地区的非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保护,还可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尤其对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更是如此。

  (作者: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