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百余中外诗人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 他们多是杜甫迷

2018年10月12日 10:58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百余中外诗人陆续抵蓉 他们多是“杜甫迷”“成都控”

  昨日(11日),参加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百余位中外诗人,陆续抵达“诗歌之城”成都。让我们来看看,抵蓉后的这些诗人们都有怎样的感受?

  他们都是杜甫迷

  法国诗人伊冯·勒芒:

  为了杜甫写过一本书

  “我对成都的感情源于对杜甫的敬仰,我还写过一本书《杜甫草堂》。”法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伊冯·勒芒昨日抵达成都,在记者眼里他是一个典型的“杜甫迷”。

  勒芒去年参加了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这是第二次来,他对成都印象极好。“我在成都遇到的诗人很喜欢,我们一起去了成都周边的乡村,成都平原周边的几座山,知名的景点。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家乡也是如此,被大山拥抱,和这里环境很像,很美,很有诗意。”

  除了成都的美食与美景,当然还有文化。去年回去后,他写了很多关于杜甫的诗,虽然他远在法国的布列塔尼,但是20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唐诗,接触到杜甫的诗,由此对中国很感兴趣。去年,参观杜甫草堂,他看到很多游客在杜甫像前拍照,就像法国人对待雨果、巴尔扎克。“虽然杜甫离我们这个时代遥远,但他的作品有现实意义。”他说,感谢中国诗人、翻译家树才将杜甫的诗翻译给他。

  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他还认识了很多中国当代诗人,据他所知,中国诗人吉狄马加即将在法国出版一本诗集,他希望未来巴黎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活动,邀请优秀的中国诗人到巴黎去一起聊诗歌。

  奥地利诗人路德维希·哈廷格:

  曾跟随杜甫李白的诗“来”了一次成都

  喜爱李白与杜甫的诗人太多了,奥地利诗人路德维希·哈廷格笑着说,自己来成都“两次”,第一次是通过阅读李白和杜甫的诗,跟随诗歌的脚步“来到”成都;这一次才是真正踏上了成都,可以更好地了解李白、杜甫笔下的成都,“读过很多首他们的诗,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的就是成都的雨夜。”

  俄罗斯诗人库普里扬诺夫也提到了杜甫。“杜甫、李白、王维,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与成都还有很多联系,对吧?”第一次来成都的库普里扬诺夫说,他听说成都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城市,有不少历史古迹,“希望在历史古迹中发现诗歌的创作灵感,肯定会有的!”

  他们都是成都控

  美国诗人威廉·斯蒂芬·沃拉克:

  成都的诗歌氛围,和巴黎很像

  “成都的诗歌氛围,和巴黎很像,成都有很多书店、茶馆和酒吧,大家都在此聚会,讨论诗歌。”美国诗人威廉·斯蒂芬·沃拉克到过巴黎,这次来成都,他发现这两座城市共通之处很多,就连诗歌的氛围都惊人地相似。沃拉克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对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非常期待,因为这场活动是文化的融合、诗歌的交流,就像一个隆重的节日,让全世界的诗人们相聚在成都,讨论同一个主题——如何提升诗歌文化。

  委内瑞拉诗人弗雷迪·楠斯:

  期待成都给我创作灵感

  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主题是巴黎和成都,还迎来了智利、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诗人。

  昨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不少国外诗人都特别提到了李白和杜甫。“很期待这次的成都之行,相信对我的创作有很大帮助。”来自委内瑞拉的诗人弗雷迪·楠斯说,虽然是第一次来成都,但早就听说过李白、杜甫,“成都的诗歌氛围很浓厚,这里肯定会感染来自全球的诗人。”

  弗雷迪·楠斯来自遥远的南美洲,成都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个地方。他告诉记者,自己读过李白、杜甫的诗,他们的诗歌关心人民关心时事,“他们是伟大的诗人!”说到这里,楠斯竖起了大拇指。

  加拿大女诗人罗尔·莫拉妮也是第一次来到成都,“还没来得及出去逛逛,但成都给我感觉挺漂亮的,接下来还有几天时间,希望好好感受成都的魅力。”莫拉妮说,在加拿大读过杜甫的诗歌,从他的诗歌中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感情,关心人民的疾苦,为普通人发声。

  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邱峻峰

  摄影记者 刘海韵

  鲁奖诗人张新泉: 随身带着心爱的笛子 希望和国外诗人交流

  “去年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今年我早点来,老老实实参加。”昨日下午,著名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张新泉带着心爱的笛子,来到国际诗歌周活动现场报到。

  年近八旬的张新泉表示,最大遗憾就是没有掌握一门外语,不能直接看国外诗人写的诗,“语言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诗人和语言多亲密啊!”虽然语言交流会有一些阻碍,但希望和国外诗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对中国诗人的看法,对成都的看法。”

  张新泉特别提到,他对诗歌翻译存在疑问,因为一些翻译家没有足够的诗歌创作能力。“我希望中国今后的诗人,起码掌握两三种外语,能直接阅读原文是最好的。诗歌怎么翻译啊,这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张新泉说,这次的国际诗歌盛会很难得。在他看来,生活在地球上,文化、诗歌都不是孤立的。

  在了解别人的同时,他也希望外国诗人能在成都学学真正成都人的慢生活 ,喝盖碗茶、掏耳朵,先从这些成都的传统文化开始了解,“他们心里也会想,成都的诗人怎么生活的?交流是造福诗歌的事情。”

  张新泉还提到历史的传承,在他看来,成都和其他地方比起来,可能有特殊性 ,这就是文脉的传承,就像人的基因一样,诗歌的文脉代代相传,灾难、祥和、富庶、文化的生成、对文化的追求,让成都成为诗歌的沃土。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