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获得者解读诗歌翻译:二度创作

2018年11月20日 10:19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  2018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展开诗歌交流活动

  一流的诗歌翻译是“二度创作”

  鲁迅文学奖翻译奖获得者赵振江解读诗歌翻译的诀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西昌摄影报道

  11月19日,参加2018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的中外诗人们,深入到西昌多地进行诗歌交流及采风活动。他们来到大通门,走上古城墙,观赏非遗“洞经”古乐表演,又走进诺苏诗人之家进行诗歌朗诵等。鲁奖翻译奖获得者、北大教授赵振江,与《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星星》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李自国三位,则一起来到西昌学院,轮番进行了三场演讲,分别从诗歌翻译、诗歌意义、诗歌创作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阐释,获得现场大学生的强烈共鸣。

  诗歌被誉为文学艺术的皇冠。好诗不易得,译好诗更难。围绕诗歌翻译,一直有很多争论探讨,比如有人会说,诗是不可译的,甚至说,诗就是翻译不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上,不同语种的诗歌翻译一直都在进行,也产生了足够多的精品译作。诗歌翻译家赵振江,就是从事中外诗歌翻译的佼佼者,他从事西语诗歌翻译几十年,在文学翻译界享有盛誉。赵振江以他丰富的经验,解读了诗歌翻译存在的具体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著作等身的鲁奖得主 他是西语翻译界领军人物之一

  对于很多喜欢阅读外国诗歌的读者,赵振江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从1983年翻译出版第一部作品——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开始,赵振江翻译出版了30余部西班牙语文学作品,以及多部研究西班牙语文学的专著。

  西班牙语国家共有11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赵振江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其中的5位诗人(米斯特拉尔、聂鲁达、帕斯、希梅内斯、阿莱克桑德雷),成为国内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可以说,在国内诗歌出版界,来自拉丁美洲或者西语系的重要的诗人诗作,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出自赵振江的翻译之手。

鲁奖翻译奖得主赵振江。

  他翻译过米斯特拉尔、聂鲁达、帕斯、鲁文·达里奥、塞萨尔·巴略霍、胡安·赫尔曼、希梅内斯、阿莱克桑德雷、加西亚·洛尔卡、安东尼奥·马查多、阿尔贝蒂、米格尔·埃尔南德斯等人的诗选。还曾与西班牙友人合作,翻译出版了西文版《红楼梦》,影响甚大。因翻译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阿根廷总统为他颁发了“五月骑士勋章”。2014年,他荣获了第六届鲁迅文学翻译奖。

  赵振江教授认为,诗歌有可译的部分,也有不可译的部分。在题为《诗歌翻译是二度创作》的演讲中,赵振江说,汉语与西方语系有诸多差别,汉语是汉藏语系,单音节,方块字,而西方语系是拼音文字,没有四声。在西方语系中,比较忌讳在一首诗里有单词重复,但在汉语里却可以重复。比如“花飞花谢花满天”“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所以,在将汉语诗翻译为西语诗时,如果想达到这首汉语诗的原貌,是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翻译出原貌,并不代表不可译。

  诗歌翻译应以诗译诗 汉语与西方语系有诸多差别

  那么,诗歌该如何翻译呢?“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翻译。诗歌依然是可以被翻译的,事实上诗歌也一直被翻译着。”赵振江给出的建议是,“以诗译诗。在将外文翻译成中文时,你的读者对象是中国人,你应该遵守中国诗的规则。当你将中文诗翻译为外文诗,你的读者对象是外国人,那你就应该遵守外国人诗歌的规则。”

  赵振江提到一个案例,墨西哥诗人帕斯曾把英文版的杜甫诗《春望》翻译成西班牙文,出来的效果离杜甫的原诗差了很远。以此也说明,“一个人如果要想翻译好一首外文诗,最好是翻译者本人具有用原诗语言写诗的能力,或者与原诗语言母语者进行合作。”因而,曾有中国诗人想请赵振江把他们的汉语诗翻译成西班牙语,他一般都是拒绝的,“因为我的母语不是西班牙语。我虽然可以在字面上进行翻译,但我并不能用西班牙语写诗。因为在我的标准里,翻译一首诗,是在用目标读者所使用的语言,写一首跟原文诗尽可能相似的诗。这个过程就是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的意思就是,译诗不能离开原诗,但又不是原诗。所以,如果非要翻译,我需要一个会用西班牙语写诗的人,最好是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且有写诗能力的人。”

  对于写诗与译诗的区别,赵振江教授详细分析说,“一个诗人在动手写或者写完之前,往往并不知道它写出来的诗,将是什么样子。而翻译者在着手翻译之前,就已经知道为之服务的那首原诗是什么样子。”在讲座期间,赵教授还不时用西班牙语念诗举例,很是生动。现场一位大四同学边听边感慨:“赵老师念的西班牙语真好听,我都想学西班牙语了!”

  李少君:“诗歌是文字的高级形式”

  《诗刊》副主编、诗人李少君以《百年新诗与新时代诗歌建设》为题目,梳理了过去一百年来,新诗的开端、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诗歌在现代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赵振江(中)与李少君(左)、李自国(右)一起来到西昌学院作主题演讲。

  李少君还重点阐释了文字对于人类记忆、历史的重要意义。他说:“很多事件,如果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过,那么它也相当于不存在。而诗是文字的高级形式,最精炼的存在形式。我们不认识杜甫、李白本人,他们是千年之前的人物,但是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状态却比较熟悉,就是因为他们写的诗歌帮他们记录下来了。”

  李自国:“对诗歌要有敬畏精神”

  “天上有三颗星星,最美丽。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还有一颗就是诗。”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以《〈星星〉与新诗命运及诗现状》为题,梳理了《星星》诗刊的办刊历史、发展现状。

  李自国还提到,网络时代没有发表的门槛,导致诗歌标准的降低。“我认为,对诗歌还是要有敬畏精神。”他还以大量实例分析写诗容易走入的一些歧途。“很多人写了很多年,却始终写不出来像样的诗。其实那是因为还没有‘走进诗’。没有真正‘打开’一个世界。”他进而勉励同学们要多读高端的好诗,多琢磨好诗是如何打开一个世界的。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学着用诗来表达自己。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