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还记得鸡毛毽子“小人书”吗 它们入选非遗啦

2018年11月21日 14:42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还记得鸡毛毽子“小人书”吗 它们入选市级非遗啦 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单公示,一百八十项民间绝技入围

李兴兰制作的毽子五彩斑斓。

李兴兰教大家毽子的不同踢法。

邹四新正在创作连环画。

邹四新创作的连环画。

  广告

  本报讯 (记者 李晟 冯锐)还记得深藏在我们记忆里的鸡毛毽子和小人书吗?它们现在可不仅仅是我们儿时记忆里有趣的玩具了,如今的它们,已成为带有浓厚巴渝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向社会公示,包括重庆小面制作技艺、古籍修复技术、渝派连环画、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等在内的10大类180个项目进入了此次的推荐名单。

  “推荐名单将会向社会公示20天(2018.11.15—2018.12.4),公示期间,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实名通过来信、来电等形式,向公示联系部门反映问题。”市文旅委工作人员说,此次推荐名单公示的详细信息,市民还可通过登录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员会官网查询。

  渝派连环画

  用“重庆风”连环画 讲述重庆城与人的故事

  《七侠五义》《桃园结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本本“小人书”,不仅承载着无数人欢乐的童年时光,也记载下留存于历史长河里的精彩故事。

  我们看到的“小人书”,大多都是被无数史籍记载的故事,但你看过属于重庆城自己故事的连环画吗?

  此次入选第六批市级非遗推荐名单的,就有渝派连环画这一个带有浓郁重庆风格的“小人书”。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初,广为流传于乡间街肆,是融合了娱乐、教育功能的普及性文化读本。

  今年6月8日举行的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上,一套《重庆老字号掌故连环画》勾起了众人的回忆,这套连环画的作者正是渝派连环画的传承人邹四新。

  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的邹四新,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画过不少优秀的连环画作品。他创作的《道高与魔高》被首刊于《中国连环画》杂志。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动画片和电视的兴起,连环画发展进入低谷,邹四新一度转向“修炼”画工。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邹四新创作了《画说蓬安》套书中连环画单行本《司马相如》与《河舒豆腐》,以城市文化的角度来创新连环画,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让从小就热爱连环画的邹四新找到了连环画创作的突破口。

  相较连环画的发源地北京京派和上海海派两大派系,邹四新在重庆老一辈连环画艺术家艺术成就基础上,提出了“渝派”——以巴渝文化风情为主的连环画风格流派。

  既然号称“渝派”,那么“重庆风”必然是连环画的主要关注点,邹四新还坚持自己作品中人物的服饰、场景中的建筑等都要有历史依据,不能天马行空。

  2013年,邹四新开始走访重庆的老字号企业,收集史料,完成基础素材整理,此后出版了《重庆老字号掌故连环画》。

  张鸭子卤烤鸭、三民斋合川桃片、江津玫瑰米花糖、老四川大酒楼、诗仙太白酒、陈昌银麻花、白市驿板鸭、小洞天……12家重庆老字号跃然纸上;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商贩、根叶茂盛的黄桷树、巴渝风情的吊脚楼……重庆的景致和故事,在邹四新的手中舒展开来。

  “把重庆的故事画出来,连环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回忆里,它也可以记录下重庆人的故事。”邹四新说,他下一步准备将重庆的城门故事也创作成连环画,让“九开八闭十七门”更加形象生动地再现于人们面前。

  手工鸡毛毽子

  历经二十多道工序 才能化作你我脚上的一道风景

  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作为底座,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鸡毛,一个鸡毛毽子就做成了。

  色彩斑斓的羽毛毽在人们的脚上来回飞舞,跃入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踢好毽子功夫全在脚上。

  但很少有人知道,此次入选推荐名单的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却要历经20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个既漂亮又实用的羽毛毽。

  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在现今的渝中区,也隐藏着一位制作手工羽毛毽的高手,她就是已从事手工羽毛毽制作40余年的李兴兰。

  从垫江到渝中区,她已是家族制作手工羽毛毽的第五代传人。

  把鸡毛、鸵鸟毛等各种颜色鲜艳的动物羽毛做成毽子,李兴兰家族传承的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秉承独特工艺,产品有8大类30多种,集“翻转性好、稳定性好、连续性好、毽托弹性高、形态美观和易于控制”等优点于一体。

  人和街社区的一个简陋小巷子里,李兴兰生产手工羽毛毽的小作坊就坐落于此。

  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小作坊,在这里,从选料到制作,一个手工羽毛毽成品需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

  看起来简单的羽毛毽,为什么需要如此复杂的制作工序?

  李兴兰说,一块小小的打毽托底布,要用自己熬制的米糊粘贴、晾干,然后在手工缝制时,加入铜钱和弹性棉。托底布、羽毛的清洗消毒和一针一线的缝制都是纯手工操作。

  此外,重庆出产的手工羽毛毽在技艺手法上还运用了传统工艺,小小的底布就是李兴兰的“画板”,她通过一针一线将巴渝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绣制而出,让每一个羽毛毽都成为了展现巴渝风情的艺术品。

  同时,李兴兰还将种类不同、形态各异的羽毛和大小不等的铜钱融为一体,通过娴熟巧妙的增减毽托配重方法,形成了羽毛毽多材质相结合的传统手工技艺,成为独具一格的重庆地方特色产品。

  李晟 冯锐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