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辣眼睛““丑哭了” 这家奢侈品牌对春节有误解!

2019年01月11日 20:4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月11日电 题:“辣眼睛““丑哭了” 这家奢侈品牌对中国春节有误解!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迎来中国农历新年。

  每到这个时候,一些国际大牌都各自忙活起来。为了争取中国市场,迎合中国消费者,他们都会在产品上不约而同地添加一些中国元素。

  奥地利品牌施华洛世奇推出用金色仿水晶制作的猪年生肖摆件,象征乐观与诚实;法国品牌LV推出了小猪图案生肖手链,萌态十足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

  不过,也有一些品牌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在网络上成为中国网友群嘲的对象。

  1月3日,英国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在其官方微博上正式发布了由摄影师Ethan James Green执导拍摄,并由品牌全新代言人赵薇与周冬雨演绎的2019中国新年广告大片,取名“摩登新禧”。还补充说明了这组照片背后的深层含义——携手演绎阖家团圆照,互相依偎,亲密无间。

Burberry官方微博截图
Burberry官方微博截图

  相信大家看到文字都应该能脑补出一幅和睦美满、喜气盈盈的新年团圆画面。

  不过,该广告片在发布后引起网友的纷纷吐槽。由于场景怪异、色调特别、人物表情严肃,有网友认为广告片毫无新年的喜庆。

  网友@水里的鱼和浮游生物 表示:

  “感觉还是要尊重中国人对新年美好向往喜逐颜开的积极状态,这一套片子拍下来感觉生活的负重感以及人情的冷漠, 一家人没有互动机械式的拼凑,动作僵硬内心没有温暖无法感染观者。”

  “过个年都板着脸,一点家庭团聚的幸福感都没有。Burberry是不是对过年有什么误会?”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

  不过,也有人表示理解:

  网友@顾青椒青椒顾 写道:

  “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不同理解和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前有Do asRomans do, 那现在Do as Chinese do也应该容易理解。跨国公司本土化一直是个问题,成功的自然人气财气双丰收,失败的就不言自喻了。”

  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热议,还成功吸引了外媒的注意。意大利Brand-news网站报道称,在D&G事件过去一个多月后,又一家奢侈品牌“出了洋相”。该媒体称:虽然想迎合中国的节日并销售产品,但Burberry却没有认真地理解农历新年这个节日,而是将其强加在自己的审美之上。

  就在一个多月以前,意大利品牌Dolce& Gabbana(杜嘉班纳) 拍摄的宣传广告“起筷吃饭”引起巨大争议。片中,一个穿着新季D&G的亚洲模特试图用筷子吃各种意大利食物,以及让人浮想联翩的文字描述被质疑种族歧视及性别歧视,遭到全世界指责!

来源:杜嘉班纳官方社交媒体截图
来源:杜嘉班纳官方社交媒体截图

  原定于在上海博览中心举办首个大型时装秀“The Great Show”突然被取消。创始人兼设计师缺乏诚意的道歉让中国消费者不满。最终,网络上形成了抵制D&G的浪潮。

  前有D&G后有Burberry,洋品牌在中西文化碰撞上无一幸免。

  尽管,Burberry的几张照片错误地理解并输出中国文化不足谓为“辱华”但洋品牌们难道不应该从这几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如果单纯的把洋品牌不了解本土市场的审美形态理解为文化差异恐怕有些牵强。

  中国农历新年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等表现出的东方价值,其实也是能够引起世界各地人民的共鸣。

  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纪录片。5名外国主持人跑遍中国大江南北,向全球观众呈现了20多种春节民俗,描绘了一副充满人情味的春节图景。

  在北京西客站目睹春运大军,在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哈尔滨观赏冰灯雪景,在四季如春的昆明感受花海的姹紫嫣红,在香港黄大仙祠看市民们抢头香博好运……

  长居海外回家团圆的华人,北京新发地菜市场售卖年货的农民,广东骑摩托车返乡的进城务工者,火车站为乘客搬运行李的“小红帽”,频临失传的老手艺“打树花”传承人……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讲述着中国家庭关于“归乡”“团圆”和“欢庆”的故事,诠释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里的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媒体评论称,Burberry“丑哭了”的新年广告片,表面上看是“水土不服”,根本上还是品牌态度的问题: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傲慢且懒惰的态度。

  不过,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洋品牌还应该“捡起”敬畏之心。

  对于Burberry的新年广告片,

  你怎么看?

  评论里说出你的想法吧。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韩辉,ID:qiaowangzhongguo)

【责任编辑:曾小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