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看广府庙会非遗区如何让文化相融

2019年02月21日 14:48   来源:南方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看广府庙会非遗区如何让文化相融

  岭南精髓、大湾区遗珍、故宫文创……这些优秀作品竟然能在一个地方看个够?没错!2019广府庙会期间,由大湾区遗珍、大湾区非遗慈善展、岭南精髓和创市集四大展区组成的2019广府庙会非遗区在北京路与市民见面。近三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逾五十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与市民进行互动,其中包括广彩、榄雕、玉雕、岭南古琴等14个国家级项目,以及广州珐琅、广式红木宫灯、西关打铜等8个省级项目。

  幸福相约,中国符号结伴岭南精髓

  从元宵节(2月19日)起,逾五十名非遗从业者在广府庙会布展开台,亮相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中国符号》“手艺仁心”系列微纪录片的主角——广彩大师许恩福和许珺茹父女、西关“铜人”苏广伟和苏英敏父子、榄雕传承人曾昭鸿和曾宪鹏父子……阵列齐整,1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莅临现场,为市民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及文化内涵。

  在过去,广式红木宫灯带给大家的印象都是“大且重”,不易携带。在本次广府庙会上,广式红木宫灯代表性传承人罗敏欣将为市民带来一款“迷你宫灯”。这是她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习惯而设计的新产品,传承传统的风格,运用简洁的工艺制作,小巧玲珑而精致,他们用粤语称它为“宫灯仔”。罗敏欣介绍,“宫灯仔”比起40厘米宽的宫灯而言,仅有13厘米,因尺寸太小,工匠们需要非常小心而精准地完成,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步骤是开料和组装。但她仍然坚持克服种种困难进行产品研发,开拓宫灯的游客市场,希望可以借其把广府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共建善城,粤港澳非遗+公益

  本届庙会为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融合,专门设立“大湾区遗珍•粤港澳非遗荟萃”区域,特邀请来自香港、澳门及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的非遗项目与广州非遗同台亮相,一连七天向市民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文化魅力。

  香港非遗代表作——扎作技艺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是非常珍贵的“手上功夫”。当天,色彩鲜艳、形神兼备的麒麟扎作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纷纷与“麒麟”合影。传统文化艺术扎作师冒卓祺介绍,麒麟扎作是香港的非遗项目,扎作品在传统民俗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香港新界仍保留着节庆舞麒麟的习俗。“我做的是客家麒麟的样式,在新界围村一带有许多客家人聚居,结婚、新房入伙、祝寿、小孩满月都会舞麒麟庆贺,正因有这样的需求,这门工艺才得以延续。”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门非遗工艺,他还现场展示了“扎”“扑”“写”“装”的制作工序。“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广府,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和文化技艺交流平台,广东佛山也有类似的技艺,但我们的题材、制作方式会有区别,这样就可以和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冒卓祺说。

  此外,现场邀请了中山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珠海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等七个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项目,共同参与慈善义卖,所筹款项将全部捐赠越秀区慈善会统筹使用,以推动接受扶持的非遗项目,反哺社会弱势群体,探索“非遗+公益”的可持续路径,培养市民文化消费和随手公益“双习惯”。

  南北汇聚,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广府庙会组委会希望搭建平台,促进广府非遗传承人与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交流,探寻本地非遗产业“走出去”的可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完善非遗生态保护体系,形成新时代里的国际视野。在去年刷爆社交网络的故宫文创也首次被请到了2019广府庙会上,“宫廷娃娃”系列、“千里江山”系列、“纸胶带”系列等逾四十款文化创意衍生品,带你走进北京紫禁城六百年的跌宕更迭。

  故宫文创旁的“北京绢人”项目,继续带你穿越时空:美丽端庄的四大美女、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温柔善良的白娘娘、神通百变的美猴王……上百个“唐娃娃”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吸引住不少孩子的脚步和目光。

  这些“唐娃娃”均出自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唐人坊,继承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绢人人偶的梳头方法、头饰的掐丝编制等工艺,也融合了日本人形美术中的某些造型、工艺及材料。所有的“唐娃娃”,均取材自中国历史典故、古典文学作品、中国戏曲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风情,真实再现了我国优秀的人文历史,成为浓缩的中国文化符号。除了传统的古代人偶,唐人坊还开发了很多Q版“唐娃娃”。唐人坊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参加此次广府庙会,他们特意创作了花仙子系列。“因为广州是花城嘛,也希望通过花仙子系列让南方人更多地了解北方的非遗文化。”

  据了解,在2019广府庙会中,组委会更引入了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云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陕西的凤翔彩绘泥塑及西秦刺绣等多个外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让市民在家门口体验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此外,为惠及更多市民,2019广府庙会组委会让非遗展区走出北京路,在高剑父纪念馆举办“溯本源初(3)——又见杨柳青”木版年画展览,分享“天津民间艺术三绝”里的多彩民俗。

  创意驱动,潮玩非遗市集

  走进与非遗相关的文创品为主的北京路北段,映入眼帘的将是24顶传统工笔重彩画帐篷,它们出自一群广州美术学院的年轻人之手,以24种在不同时节盛开的花,向市民展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创意爆棚。

  摊位里还有另外一群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年轻人,他们在校园里组建了传统金属工艺研究组,研究传统珐琅工艺和花丝工艺的创新应用,将珐琅和花丝工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相结合,让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潜藏在非遗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态度。

  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精品展今年继续设在创市集,传统非遗作品及充满时代感的创作在此呈现。以“共享共荣▪薪火传承”为主题的2019广东省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征集作品共计325件,并首次收到了港澳同胞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作品,庙会期间获奖的部分优秀作品都在创市集进行了展示。斩获金奖的榄雕《珠水帆影》以乌榄核为雕刻材料,融合浮雕、圆雕、镂空雕、镶嵌等多种技艺,以现代的广州塔配上旧时往来于珠江两岸的“花尾艔”为题材进行创作,精美绝伦又非常“接地气”。来自澳门的工艺美术大师李溢坡所绘制的14寸水墨荷花描金碟从众多广彩类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面对大湾区非遗合作的发展空间,不少港澳非遗传承人都乐见其成。李溢坡表示,目前澳门比较缺乏广彩培训班,广东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经验可为澳门提供借鉴。冒卓祺则认为,参加广府庙会不仅提升了香港扎作的知名度,也让他们了解到更多大湾区藏身民间的非遗项目,可以互相借鉴交流。

  【记者】柳时强

  【校对】蓝淑茹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