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国家级非遗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病逝

2019年02月25日 13:4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 斯人驾鹤携琴去 人间犹闻流泉音

  国家级非遗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2月20日病逝

  叶碧君、苏赞

  “作育琴坛六十载不辞辛苦,浇开卉苑百千春暂憩道山。”一幅由中山大学澄心琴社书写的挽联,道出了国家级非遗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岭南派第八代传人、岭南古琴大师谢导秀的一生追求与成就。

  2月20日晚,谢导秀病逝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享年79岁。昨日下午,数百名弟子、琴友相聚于广州殡仪馆,用琴声送别这一位将一生奉献给岭南古琴的大师。

  1960年,谢导秀因专业调剂与古琴结缘。在与古琴相伴的六十载中,他在打谱、演奏、改编琴曲、古琴斫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不仅与其师杨新伦整理出古琴曲谱《古冈遗谱》,打造岭南派古琴经典教材,还协助成立广东古琴研究会,助力古琴研究,扭转岭南古琴艺术凋零的局面。此外,他还以弘扬岭南古琴为己任,以老琴人的坚持,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换来了如今的桃李芬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叶碧君、苏赞

  2月20日谢老在医院病逝,其家人在家中客厅“宝树堂”设立灵堂。十多平方米的客厅内,连日来拜祭吊唁的各界人士源源不断,众人将香烛高举至额头,行叩拜之礼。灵堂旁还放置一张古琴,数位谢老的弟子相继奏琴,琴乐不断。

  “发扬古琴是老师的心愿,也是我们日后该做的事。”弟子刘笔华说,过去在宝树堂,谢老师认真指导我们弹琴,现在我们以琴声相送,希望老师一路走好。

  谢老的夫人黄惠芳看起来有些疲倦。她告诉记者,谢老临终前仍心心念念着古琴。“他希望自己能永远传承和发扬古琴,只可惜身体不好,只能中途离场,这是他的遗憾。”

  昨日下午2时半,谢老的追悼会在广州殡仪馆举行,现场琴声作伴,数百人到场作别恩师。

  “误”入古琴道 琴痴勤打谱

  1960年,谢导秀凭拉高胡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今为星海音乐学院),却因专业调剂的安排,学习了古琴。

  起初,面对没琴、没教室的学习条件,谢导秀十分悲观,但仍咬牙坚持。他曾为了准备首届羊城音乐花会,排练时将手指头磨破,染红了琴弦。

  毕业后,谢导秀成为了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但是,此后的十多年,工作和生活上的琐事让他不得不暂别古琴。

  1976年,为挽救日渐式微的岭南古琴艺术,谢导秀和其老师杨新伦开始四处搜集和整理南宋时期遗留在广东新会县的古琴曲谱《古冈遗谱》,耗时4年整理、记录和编印成册,成为现今岭南派古琴教材。

  为了进一步抢救古琴音乐遗产,依托于1980年成立的广东古琴音乐会,谢导秀一头扎进艰苦的打谱工作,将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古代琴谱“翻译”为现代乐曲。

  因难度高、涉及学科知识多,打谱一度被认为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琴乐活动,仅剩极少数琴家还甘之如饴,谢导秀就是其中一人,多年来陆续完成《双鹤听泉》《离骚》《春山杜鹃》《水东游》等古琴曲的打谱研究。

  带病办雅集 延续古琴脉

  1990年,谢导秀接任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在文德路省文联旧址开展研究会的日常琴务工作,组织定期雅集,以方便琴人交流琴艺心得。不过,由于当时岭南古琴艺术不受重视,研究会的发展之路可谓艰苦卓著,建会之初只有7名会员,且同出师门杨新伦,每月一次的雅集,师徒数人抚琴轻叹,倍感落寞。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古琴研究会又面临经费、场地、编制等各种问题,一度被迫解散。谢导秀深知,组织雅集是延续琴脉的重要方式,他竭尽所能从中周旋,数次解围场地经费枯竭等问题,但仍举步维艰。

  直到1999年海珠区博物馆成立,在区文联等机构合力促成下,海珠区博物馆开始无偿为研究会提供活动场地,研究会重新恢复正常运作。2004年,广东省音协正式批准恢复广东古琴研究会,海珠区博物馆才成为研究会的固定活动基地。

  陪伴着研究会发展的心酸与操劳,让他十分珍惜雅集每一次的举办,从不缺席。2013年10月,坚持了30余年的广东古琴研究会雅集如期举行,不同的是活动开始良久,谢导秀才在老伴的陪伴下,坐着轮椅“姗姗来迟”。原来,因为中风,他已在医院卧床59天,清醒后,执意来到现场,用有点含糊不清的话语为弟子点拨迷津,树前行明灯。

  传承又创新 琴学多建树

  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岭南派第八代传人、前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谢导秀获得的众多荣誉与称号,无一不植根于他在演奏、打谱、改编琴曲、研制新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谢导秀的琴声就传遍大江南北。例如1983年,他在第二届全国古琴打谱会上的琴箫合奏《碧涧流泉》被选为优秀节目,在全国政协礼堂演出,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录音全球播出。

  在声名鹊起的同时,谢导秀还深入研究传统古谱的打谱方法,完成《离骚》《春山杜鹃》《水东游》等古琴曲打谱工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添砖加瓦”。

  在谢导秀看来,打谱前要了解琴曲的历史和创作背景,揣摩琴曲意境的过程中按谱索弹,然后对不同谱本的同名曲进行比对参照,通过不断习弹,才能“打”好古曲。

  勇于探索的谢导秀还不断为古琴添加“搭档”,改编琴曲,丰富古琴的表现形式。

  上世纪90年后期,人们熟知的古琴“搭档”一般是萧和古筝,谢导秀创新性地引入笛子、钢琴等中西乐器,尝试让琴笛合奏《平湖秋月》,钢琴、古琴和洞箫演绎《凤求凰》,用古筝、中阮、琵琶、箫等乐器配合古琴演奏传统独奏琴曲《关山月》《阳关三叠》等,甚至用古琴为流行歌曲、客家山歌伴奏……种种尝试都得到观众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了古琴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承古琴演奏艺术的同时,谢导秀还研究古琴的研制,亲自斫制与监制的古琴不下三十张,其中不乏形制精美、声音圆润通透的佳品。

  弟子逾千人 大师无“独奏”

  在不断取得琴学建树的同时,如何弘扬岭南古琴文化成为谢导秀心头的牵挂。

  20世纪70年代末,全广州会弹古琴的不过数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谢导秀开始收授门徒。2000年后,退休的谢导秀更全身心投入与古琴相关的事业中。在弟子的印象中,谢导秀收徒不设门槛,无论新生或旧徒,富贵或平凡,都会悉心教导。

  同年,当听说云南昆明散落有《悟雪山房琴谱》的清抄本时,他立即带着数名学生赶赴云南寻访,最终背回六大本的影印本。在他看来,这本古琴谱的刊印,标志着岭南琴派成熟和确立,因此将古琴谱大量复制和散发,毫无保留地予以传授。

  自2003年起,他先后在广州大佛寺、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等开设公益古琴班;2008年春节前后,他把自己名为“宝树堂”的居室改造为课室,方便弟子们学习,切磋琴艺……

  遥想当年,岭南古琴艺术濒临失传,但时至今日,古琴艺术广为人知,仅仅是谢导秀的入室弟子就有百余人,授课徒弟数百人,再加上弟子的弟子,桃李共逾千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

  斯人已逝,琴音永存。凡此种种,或许都是谢导秀以自己“导秀”之名,写下的最好注解,他以始终不变的琴心,维系着更多人与古琴的联系,终其一生为古琴的传承殚精竭虑。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