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传播传统文化,不妨试试短视频

2019年04月10日 11:1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传播传统文化,不妨试试短视频

  【艺海问道】  

  过去两三年,短视频突然火了。在地铁上、公交车上,随处可见捧着手机看短视频的年轻人。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一般指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短视频兼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内容形态两种特征,迎合了受众填补闲暇时间的需求以及获取放松娱乐的心理,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5.94亿,占网民总数的74.1%。

  火热的短视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然而,进入各大短视频平台会发现,玩模仿、秀萌宠、拼搞笑、竞才艺、秀美食、炫技能等各种内容比比皆是,可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却少之又少。

  在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缘何缺席短视频平台?这恐怕跟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笔者曾问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可曾想过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戏曲文化。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听后一脸懵,问我什么是短视频。经我一番“科普”,艺术家终于明白何为短视频,但他又随即摆摆手道:“这些都是年轻人玩的东西,我们这些人可搞不了。”

  短视频的用户的确以90后、00后为主,但也有不少爷爷奶奶级的用户通过短视频成了网红,所以短视频绝非只能年轻人使用或只适合年轻人使用。要说有多高的技术门槛显然也不是,比起唱戏,用手机拍个短视频然后编辑上传,不知道要简单多少。

  那位艺术家把短视频当作年轻人用来“玩的东西”,这是问题的关键。他没有意识到,短视频不是玩具,而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巨大革新。那位艺术家的例子很有代表性,说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传播的短板。

  古人说:“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传统文化要实现复兴,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大趋势。短视频等代表着新的传播方式、新的传播理念,传统文化若不能拥抱它、利用它,只会让自己游离于时代和受众。

  传统文化要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就不得不适应人们简洁、碎片化的接受形式。同时,为了便于受众接受,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不得不使用有趣的甚至娱乐化的手段进行包装,如何拿捏包装手段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分寸是一大难题。因此,优质的内容供给者与专业的传播团队合作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好的尝试。比如,历史短视频节目《顽皮历史》,紧跟时下热点话题,以全新的角度切入,每期利用3~4分钟的短视频,纵向梳理贯穿古今的历史知识,讲述吸引观众的趣事,开创了全新的讲述历史的话语方式。《汉字里的中国人》每期用几分钟的时间,用影像解读汉字,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到图形的脉络来理解,让受众去感受造字的过程,重新建立起现代人与汉字的关系。而《超简中国史》每季从10个特殊角度讲述1个朝代,每集用2分钟时间,将大量信息压缩成10个幽默风趣的知识点,让观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品尝到了色香味极佳的历史珍馐。

  上述短视频收获了稳定的粉丝和流量,更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口碑,名列多个自媒体平台长尾类短视频榜单前列。这些短视频,无一例外都是由专业团队制作。制作方从中央电视台等机构购买了历史文化类节目的网络传播权及改编权,然后进行深加工再传播。

  相较于组织化的传播,个体化的传播也应受到鼓励和提倡。一方面,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繁多,传播工作不能仅靠某一个组织、某几个机构,还是“人多力量大”;另一方面,短视频传播讲究个性化、趣味性,工业化制成品固然生产效率高、质量有保障,但有特点的内容更能深入人心。

  (作者:丁松虎,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