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第五届京津冀非遗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2019年06月06日 10:08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第五届京津冀非遗展昨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大美非遗彰显文化自信(图)

  本报记者 张帆 李国惠 摄影 姚文生

  五行为本,有料有艺有传承;三地同源,见人见物见生活。昨天,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幕。京津冀三地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四十余个代表性非遗项目集中亮相,有“热闹”也有“门道。”观众不仅能够直观地欣赏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还能亲身参与体验,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金木水火土”带您看透非遗的“门道”

  走进一楼展厅,两只“大家伙”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件,是根据汉代张衡候风地动仪外形设计,结合景泰蓝工艺,按照原尺寸制作的“铜胎掐丝珐琅候风地动仪”,高1.7米,直径1.75米;另一件是2.5米高的“铜胎掐丝珐琅”对瓶《丝路花语》,这件作品不仅是北京市珐琅厂高级技师的集体力作,同时也是该作品首次亮相国内大型展示活动。

  与以往的展陈方式有所不同,此次一楼的“京津冀三地互区”展区更多将目光对准非遗项目的材料、工具与地源因素等自然属性,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概念进行分类。比如在“水”的部分,京津冀三地同水同源,但发酵工艺的不同,采用的酒曲不同,观众也就得以在现场可以见到北京二锅头、天津芦台春和衡水老白干三种截然不同的酿酒技艺。同时,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酿造技艺的不同,现场还有附着了各种酒香的香味试纸,通过嗅觉体验三地不同的酿酒文化。

  三地互释展区的策展人林力告诉记者,这一次的展陈方式是希望通过展示京津冀三地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沿革,让“外行人”不但能看到非遗的“热闹”,还能看出其背后的“门道”。“我们希望通过展出的各种不同展品和原材料,将非遗技艺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我们想通过这些资料,能够引起大家对非遗的兴趣,甚至是更深入的研究。”

  精彩非遗浸透大国工匠精神

  走进二楼的“非遗生活馆”展区,一派热闹景象仿佛让人置身于热闹的“非遗市集”:兔爷、贡掸、葫芦、年画、泥人彩塑、土布制作……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人手中妙手生花,既让观众大开眼界,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蕴含于作品中的大国工匠精神。

  记者在现场看到,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大师陈毅谦正在制作国学大师梁簌溟的雕塑,捏、挤、拉、抻,行云流水的动作,吸引很多观众驻足观看。“看到现场这么多观众,我也特别兴奋。”陈毅谦介绍,如今,“泥人张”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仅创新理念,不断提升创作水平,还与时俱进,努力丰富创作题材,比如展柜上的“梦娃”系列等。陈毅谦指着旁边正在上色的“妈祖”彩塑说:“我们在材质上也有新的突破,这个‘妈祖’作品用的就是银材质。”

  护板、耪板、划印、开齿……81岁的河北省枣木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赵树桐,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赵树桐说:“不能有一点偏差,否则肯定就是残品了。”他与枣木梳已经结缘65年,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放弃,正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有时候我就好奇古人到底用什么梳子,然后就开始研究设计,这不,先后设计了十二生肖的、龙凤呈祥的等等前前后后加起来已经有100多种了。”

  非遗对接文创变身“网红爆款”

  煎饼果子、河蟹面、桂顺斋、传统木雕……一件件脑洞大开的前卫包装设计和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文创产品,都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与非遗项目传承人共同协作的结果。昨天下午,“2019拾遗”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对话在天津美术馆举行。对话现场,也展示了天津科技大学师生在参与非遗数据库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为我市的59个非遗项目创作的文创产品和包装设计。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韩雷告诉记者,他参与了此次芦台剑铸剑技艺项目文创产品的开发。在芦台剑的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中,韩雷的设计主体采用了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之一──睚眦。“睚眦是传说中龙九子之一,自身性格残暴好战,也经常被用在古代兵器上作为装饰。因此我们也对睚眦的形象进行了再设计,并应用在杯子、靠枕、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上。”对于非遗与现代设计的集合与探索,韩雷也有自己的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衍生出的独特的文化和记忆,这是非遗自身的一种属性。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文创开发和品牌拓展,利用非遗项目所衍生的附属产品来增加它自身的活力。”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表示,非遗项目的文创开发,就是在拓展和提升传统工艺的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也让更多人喜欢它。“现在很多非遗文创产品受欢迎,一是因为作品好,二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增大了。非遗产品要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无论是传统工艺振兴,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都是与国家整体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传统工艺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发展的面貌,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我觉得我的东西好,愿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就是各美其美,然后我们才能美美与共,美人之美。”

  “最萌”讲解员团队平均年龄10岁

  今年的非遗展上,有一支特殊的讲解员团队,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0岁,却成为开展当日最大的亮点之一。

  “京津冀三地同水同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水单元,我们找到的是因水而生的酿酒技艺……”站在“水”单元前为观众一板一眼进行讲解的王炳梵,是这次小讲解员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虽然年纪不大,但8岁的王炳梵接触传统美术剪纸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说起自己的讲解“经验”,小炳梵一点也没有紧张的感觉:“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酒的知识。以前只知道酒是可以喝的,还可以做菜,通过学习和了解发现酒的酿造过程真的非常神奇。”

  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书法部负责人赵罡介绍说:“这次参与小讲解员团队都是长期参与我们非遗传承和美术教学活动的小学员,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和传承人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更多作品背后的技艺和故事。这些孩子长期接触传统文化,对非遗技艺也非常有感情,通过他们来介绍这些非遗项目,我们觉得更真挚,更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