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活起来

2019年06月06日 10:1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用影像守护流淌的八闽文化根脉

  本报记者 树红霞 文/图

  中国早期的影像史料十分匮乏,能进入图书馆成为大众文化资料的非常少。从上世纪90年代起,影像资料作为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逐渐纳入图书馆的馆藏范围。

  为了守护流淌的八闽文化根脉,更好地记录历史、保存民族记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福建省图书馆于2007年组建起一支被团省委评为“福建省青年突击队”的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

工作组在永定拍摄“记忆中的年味”。
工作组在永定拍摄“记忆中的年味”。

  这支队伍常年奔波在外,将散落在八闽大地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出来,拍摄成集观赏性、史料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电视专题片,内容涵盖海上丝绸之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俗、畲族文化、船政文化、工艺美术、福建古村落等。

  他们薪水不高,每次下乡拍摄短则一周,长则数月,但坚信做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乐此不疲。

  打捞珍贵历史记忆

  “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恰逢周六,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仍没有休息,一直在忙着拍摄福建省工艺美术重要人物口述史。

工作组拍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源。
工作组拍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源。

  “传统节日,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基本都在一线拍摄,收集丰富鲜活的资料,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打捞珍贵历史记忆,与时间赛跑。”福建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说,福建省工艺美术重要人物口述史项目自2017年6月启动以来,已记录18位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总时长超过3900多分钟,视频容量7TB,希望能为福建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据福建省图书馆现代技术中心负责人王其标介绍,2012年拍摄《寿山石文化》时,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曾计划去拍摄记录寿山石大师林发述,但由于其他项目建设占用了大部分的人力,拍摄计划搁浅了。

  “直到5年后,我们开始做福建工艺美术重要人物口述史,再次联系林发述大师,却被告知老人已痴呆。工作组坚持对他进行跟踪拍摄,有意思的是,拍摄过程中只要一看到寿山石,老人家的眼睛立马放光,还会抱着石头自说自话。虽然没有完整记录下他的艺术生平,但是我们也尽力为他保留了一份影像资料。”王其标说。

  在对话的艺人当中,给工作组成员余锦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彬三。

  “在福州脱胎漆器厂,我们看到了林彬三准备办个展的1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用的虽多是传统技法,但题材和内容新颖,不论是人物还是自然风景,都让人体验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畅快。更重要的是,他手把手传艺,鼓励弟子积极创新,大胆超越,要青出于而胜于蓝。”余锦秀说。

  有收获,也有遗憾。

  “没能赶得上拍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和木偶艺术改革家黄亦缺,成了我们团队的一大遗憾。2006年,我们在酝酿策划闽南文化专题资源库时,把黄亦缺列入拍摄计划,然而在项目批准立项之前,黄老却离世了,他的许多表演技巧只能成为观众的回忆。”王其标说。

  郑智明告诉记者,“福建文化记忆专题资源库”的建设原则是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优先抢救、记录、推广我省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技艺与现象。经过十余年建设,资源内容覆盖了我省民风民俗、工艺美术、传统建筑、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杂技与竞技等非遗类目。

  挖掘海丝文化资源

  当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历经两年追寻的大型民间工艺纪录片《丝路百工》在海峡卫视开播,福安火笼匠人沈瑞光一下子“火”了。

  时光回溯到一年前。2018年4月22日晚,《丝路百工》第一季倾情献映,沈瑞光在首映会上现场展示火笼奇妙的圆口编织技艺,观众直观感受到这位匠人在现代化冲击下遭受的困境,以及其匠心守艺的感人故事,无不感动落泪,心灵深受震撼。

  《丝路百工》播出不久,沈瑞光一口气卖出2000多个火笼。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真的没想到,这门老手艺还能以此种方式遇上新知音,重回生活。”

  “火笼借《丝路百工》走红,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多数手艺人生活状况并不是很优渥,如果能通过有效传播,盘活他们用心制作的手工艺作品,改善其生活,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王其标说。

  引人注目的不只是《丝路百工》。为了系统挖掘和整理福建海丝文化资源,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还完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多媒体库(福建段一期)》《丝海探源》和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等资源建设。

  对此,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焱评价说,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用数字保存文化记忆,是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秀身段”。这种新的地方文化形态的创造、储藏、展示与传播,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文化业绩。

  受此启发,2017年起,福建文化记忆资源采集团队深入福建各大茶区实地探究。一年后,大型人文纪录片《福建茶文化》重磅推出,客观地呈现了福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样貌。今年4月,巴西电视节里约内容展“中国联合展台”在里约热内卢艺术城举办,《福建茶文化》《丝路百工》作为主推作品联袂参展,既收获不少赞许,又带来无限商机。

  探索文旅融合之道

  为了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活起来,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先后采集了我省41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影像素材,真实记录古村镇的自然风貌、民风习俗及手工技艺等,为广大受众呈现出有鲜活文化气息的古村落。

  在万木葱茏的初夏时节,与记者聊起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宁化县修谱师邹建宁言语间透着欣慰与满足。

  “我原本在县里经营一个摊子,以刻印章、配钥匙和开锁为生。正是这个团队的出现,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现在成为一名修谱师,开始在全球参展。”他说。

  原来,福建文化记忆工作组十年前拍摄客家文化专题《翰墨书香》时,无意间发现了客家地区存活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在我们发现之前,这些木活字就堆在邹建宁家中乏人问津,其数量比先前浙江瑞安发现的木活字多了10倍。后来,木活字印刷技艺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现在它已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当地建起木活字及印刷术展示馆,邹建宁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修谱师。”王其标说。

  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为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之道,今年,福建省图书馆策划了35集电视专题片《福建中华老字号》,计划通过对中华老字号资源的挖掘和梳理,让处境困难的老字号活起来。此外,他们还策划了100集微游微视频《福建文化之旅》,目前已获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立项。

  “福建文化记忆是我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品牌,经过十余年建设,现已建成地方特色文化电视专题片423集,拍摄照片20万张,成果载体包括电视专题片、微视频、动漫片、数据库等,这些对图书馆保护地方文献、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省具有积极意义。”郑智明说。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