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锔瓷”手艺绝活未绝 福建小伙让破碎瓷器焕然新生

2019年07月19日 16:5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福安85后小伙让破碎瓷器焕然新生

  “锔瓷”手艺 绝活未绝

  雷津慧 丁立凡 文/图

  在事事都追求圆满、完美的当今社会,所有人似乎都在为达到“完美”的状态而不懈努力。但有时慢下脚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残缺”也未尝不是一种美。

  锔瓷,“残缺之美”的一种典型。通俗来说,锔瓷就是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把打碎的瓷器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王建榕在专心致志地锔瓷。
王建榕在专心致志地锔瓷。

  古时,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匠人们经过艰苦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很快被老百姓接纳。由于采用锔瓷修复后的器物牢固耐用,像笔洗、茶具等容器可做到滴水不漏,被称为“锔瓷无痕”。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也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如今会锔瓷的手艺人少之又少。但在福安中心城区,就有这么一位85后小伙,闹中取静,沉下心来,去发现破碎瓷器之美。

  王建榕现在福安经营一家儿童摄影工作室,他懂设计,对事物的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锔缸、补鼎,锔缸、补鼎……小时候在福安的街边巷尾,偶尔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现在这门手艺在福安几乎消失了。”王建榕说,锔瓷最初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然而,生活水平提高后,瓷器坏掉了可以再买新的,锔瓷这一行当便没了市场。

  时代向前发展,传统民间技艺却慢慢在消失,王建榕感到十分可惜。几年前,喜欢茶与老瓷器的他,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到了锔瓷,于是通过网上自学,以及请教其他手艺人,很快掌握了基础的锔瓷技术。

  “瓷器修复是一门会让人上瘾的艺术,越了解陷得越深,越能发现其中的乐趣。”除了锔瓷,王建榕还自学了“金缮”。金缮,与字面意思相同,意为用金修缮,即把破损的器物用大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型剂重组,将金粉或者金箔贴于表面,稍做设计,使之与其器物本身的气质相符合,焕然新生。

  经过数年苦练,王建榕的技艺越发纯熟精湛,在修复好瓷器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创作。很多人带着破碎的瓷器慕名前来,希望可以给予心爱之物“第二次生命”。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选择逛街、吃饭、看电影来消磨时光,但我更喜欢一个人研究这些瓷器。”王建榕说,“客户找我修复的器物,通常都是很贵重或是跟了他们大半辈子、充满回忆和感情的,所以把瓷器修复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王建榕的身上有着大部分同龄人没有的沉稳,平日里除了摄影,其余时间都在研究瓷器修复。对他来说,锔瓷、金缮是一次艺术创作,也是一种情感的修复。每一次创作既是跟历史的对话,也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今年4月,王建榕参加闽台匠人大会,荣获“闽台优秀匠人”称号。他希望通过参加各种对外学习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技艺,也让锔瓷、金缮这门老手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向人们传达它背后所蕴含的惜物精神和在残缺中求得美、在无常中恪守对美好向往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