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捕捉市场空白 中国图书“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2019年08月28日 14:3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捕捉市场空白,出版人扩大海外“朋友圈” 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许旸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版权交易市场,如何以出版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期5天的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昨天闭幕,为海内外出版商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也成为观察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绝佳窗口。据现场初步统计,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996项,同比增长5.6%。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意向和协议3840项,同比增长6.37%,达成引进意向和协议2156项,同比增长4.26%,引进输出比为1:1.78。

  一批图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注重传播规律,力求落地效果的最大化。其中,备受关注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第一辑中文版涵盖沈从文、巴金、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五位作家的研究综述、作品研究以及思想研究,英文版将在明年出齐,并面向全球推广发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版权交易市场,如何以出版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期5天的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昨天闭幕,为海内外出版商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也成为观察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绝佳窗口。据现场初步统计,本届图博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996项,同比增长5.6%。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意向和协议3840项,同比增长6.37%,达成引进意向和协议2156项,同比增长4.26%,引进输出比为1:1.78。

  一批图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注重传播规律,力求落地效果的最大化。其中,备受关注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第一辑中文版涵盖沈从文、巴金、贾平凹、莫言、余华等五位作家的研究综述、作品研究以及思想研究,英文版将在明年出齐,并面向全球推广发行。

  除了填补国际出版市场空白,不少出版人也在思考: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精神和全球思维,引发当代受众的情感共鸣?当世界的目光更多聚焦中国,中国话语体系能否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中国故事的表达接受度,显得尤为关键。

  “过去,中国读者学英语更多是为了应试和体验西方文化;如今随着中国登上全球舞台,用英语讲故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西方世界,更是参与全球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爱乐奇联合推出的《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分16册,含75个故事、100集音频,由贴近小读者兴趣的成语、传说、远古故事三大类构成,主编梅琳达·莉莉·汤普森在书中谈到,丛书组建了一支国际化专业团队,保证中英双语的纯正地道,依托蓝思阅读框架,进阶式打开瑰丽的中国古代传说世界,也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用全球思维吸引更多海外读者。

  对于为什么要用英语讲述中国传统故事这一问题,资深教育媒体人吴慧雯提出“文化源代码”观点。在她看来,无论是中国故事还是外国故事,从本源上往往讲的是相通的道理。比如英语“friendship”,中文有“千里送鹅毛”,这个简短的成语中,包含中国的历史、友谊观念,以及中国人怎样立身,本质上也是思考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她提出,“跨文化理解力”是中国孩子走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其本质是能够在全球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这些源代码,正隐藏在成语故事及传统文化中。

  以丛书中有关节日的图书为例,书中故事没有简单罗列春节、中秋、重阳等中国习俗知识,而是尽量把节日来源和当代过节习俗相结合,“比如端午、清明节等传说的原生故事,考虑到过于成人化,而丛书目标读者主要是青少年,编辑就将节日进行一定改写,与当下学习生活图景更多联系起来。”丛书编辑举例,丛书中《牛郎织女》故事选择从寂寞天宫里的织女而不是传统牛郎的视角讲述故事,“今天的社会更鼓励关注女性地位和角色的变迁,我们希望这不再是备受兄嫂欺负的穷小子遇上‘白富美’的刻板套路,而是侧重女性如何抛弃世俗陈规、追求自己渴望生活的独立宣言。”

  为推进中外出版交流取得实效,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维护文明多样性,BIBF期间的2019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上,亚洲文明合作出版倡议提出,包括开展互推互译工程,加强机构间相互交流,定期进行版权信息共享,促进版权流通;举办亚洲文明国际论坛,凝聚亚洲文明相关学者,推动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推进学术发展与成果的写作;对话西方文明,弘扬亚洲文明,整合亚洲文明成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增进理解,促进共鉴,扩大亚洲文明的世界影响。

  业界认为,在文明对话的高度上,通过经典的翻译出版传播,推动文明对话,出版业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彰显,出版人的使命尤其重要。东方出版中信副总编辑刘佩英谈到,出版是人类文明的浇灌机和播种者,是不同文明借以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进入近现代以来,曾经为人类精神文明奠基和多样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亚洲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希望更多出版机构加入进来,推广传播亚洲文明,丰富人类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