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今日白露: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2019年09月08日 12:0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9月8日电 题:今日白露: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作者:王嘉怡

  北京时间9月8日6时17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白露。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入秋了,也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民间有“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的说法,是指到了白露之后,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大,大家需注意增添衣物了。

  白露三候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意思是说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可见白露这个节气,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小伙伴们也该收起夏天的衣服,拿出秋天的长衣长裤来预备着了。

  白露时节注意保养

  白露一到便迎来典型的秋季气候,大家容易出现口唇干燥、鼻咽干涩、皮肤干裂等症状,日常护理的时候可以多擦一些护肤油。

  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梨、柚子、石榴、葡萄、柑橘、白萝卜、菜花等食物;粥类如莲子百合粥、山芋粥、红枣糯米粥等,可固本培元,健脾补肾。多喝些清茶,也可以清润肺燥。

  白露时节的美食与习俗

  白露时节有很多习俗,各地的美食也很有讲究,一起来看看吧。

  祭禹王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洪水。

  有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就是在说他,相传禹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在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二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孩子被妻子抱在怀里,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回家看看。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把他往家里拉。禹告诉儿子,水患未平,没时间回家,便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后来他被百姓们成为水路之神、治水英雄,每年白露时节苏州都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祭祀时的贡品是渔民们在太湖捕捞的水产,以求太湖风平浪静,自己也能有个好收成。

  收清露

  白露时节除了祭禹王,民间还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医书《本草纲目》上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清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还蕴含着人们对身体康健的寓意。

  吃龙眼

  在福建福州有一句话叫“白露必吃龙眼”。民众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功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但也要注意龙眼吃多容易上火,所以食用需适量。

  白露茶

  老南京人最是青睐白露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好时机。窗外秋意渐浓,来一盏白露茶,岂不妙哉!

  白露米酒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在湖南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的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户户都酿酒,待客时把酒温热,由于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喝起来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十样白

  在浙江温州等地也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会在这一天采集“十样白”(或称为“三样白”)。

  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分别是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白晒参。配鸡或猪蹄炖服,据说可治腰肌劳损,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除以上这些美食,大家注意这段时间的饮食要以去燥润肺为主,如果大家有空,也可以读读关于白露的诗词。下面给大家推荐几首,一边喝茶一边读。

白露

唐代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白露为霜

唐代 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

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

驷星初晰晰,葭菼复苍苍。

色冒沙滩白,威加木叶黄。

鲜辉袭纨扇,杀气掩干将。

葛屦那堪履,徒令君子伤。

蒹葭

先秦 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秋日的美景正在蔓延开来,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大家要及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王嘉怡,ID:qiaowangzhongguo)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