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中华文化

遂宁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与竹丝“共舞”的几十年

2019年11月02日 1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解说】近日,遂宁的一名竹编非遗传承人引发了网友的关注。11月1日,记者来到了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探访竹编匠人赵勤与竹编的指尖奥秘。

  今年47岁的赵勤告诉记者,他与竹编的故事,开始于30多年前。当年,15岁的赵勤为了生计,学习了凉席、背篼等实用竹制品的编织技艺。上世纪90年代,由于粗制竹制品销量低迷,赵勤放弃了竹编另谋生路。在打工的过程中,一些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引起了赵勤的注意。

  【同期】(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其实我们这个工艺,以前在我们以前生活当中,是(从)竹凉席演变过来,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逐渐逐渐地(发展),当然人们的需求不一样了,不止是一种凉席了,他们要更高的、更精细的东西。

  【解说】2000年左右,赵勤开始着手竹编工艺品的制作。因为有着编织凉席的基础,在类型丰富的工艺品中,赵勤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更好上手的竹编平面画。赵勤告诉记者,一幅成品竹编画需要经过漂染、拉竹丝、编织等数道繁杂的工序。成型的作品,也将带来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余元人民币的市场价值和收藏意义。2007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耗时7个月,赵勤用48万余根竹丝,编织出了原创作品《中华国宝图》,市场估价上百万元人民币。

  【同期】(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中华国宝图》)就以我们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为主体,作为我们的一种竹编的形式体现出来。我们那个时候,实际就编了七个多月,做一件作品。他不是说这个东西在于好多(钱),而且我们一生当中,可能这些好的作品,只有几件作品。

  【解说】30多年来,赵勤一直专注于竹编工艺品的制作。赵勤表示,现在的竹编市场持续走低,竹编的关注度也随之降低,由于竹编工艺工序复杂、耗时长,愿意学习竹编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了将竹编工艺传承下去,赵勤也有着自己的打算。

  【同期】(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勤)(平面竹编)我们现在准备打造一个自己的竹文化博览馆,以参观展览(为主)。第二个就是说,我们是通过我们的各种渠道,比如说学校,中小学这些,通过他们那些课外业余那些课,给他们从传承这个方面着手,做一些传承发扬方面的一些宣传

  【解说】不仅如此,在赵勤的耳濡目染下,儿子赵恒毕业后也加入了竹编行业。他希望继承父亲的衣钵,将竹编传承下去。

  【同期】(赵勤儿子赵恒)现在学习传承这个的人实在太少了,我就想把这个行业改变一下,结合一些现代东西,让年轻人来多接受这个传统的这个手艺,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

  杨予頔 四川遂宁报道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