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官孔泉与他的《现代荷汉词典》-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中国外交官孔泉与他的《现代荷汉词典》

2021年02月09日 12: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路梅)初版于1995年的《现代荷汉词典》,2020年增订版近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由中国外交官编纂的荷兰文与中文双语词典,增补8700余条新词,全书包含6.7万个词条和近10万条释义,涵盖60个行业词汇,是目前中国最大型的荷汉双语词典。

  词典编纂者孔泉,1973年起进入外交系统工作,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欧洲司司长、中国驻法国并兼驻摩纳哥公国大使等职务,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近日孔泉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回顾了《现代荷汉词典》从发念编纂至今历经的三个版本、近40年间,时代变迁的一页侧影。

《现代荷汉词典》2020年增订版 孔泉 摄
《现代荷汉词典》2020年增订版 孔泉 摄

  青年初心 填补空白

  1973年,18岁的孔泉作为边学习边工作的使馆学习员,前往比利时学习弗拉芒语(比利时荷兰语的旧称)。彼时中欧往来较少、信息闭塞,欧洲小语种的语言学习工具书十分匮乏。“那时候没有荷汉词典,我只能通过荷英、荷法词典来学习,非常费劲。”孔泉回忆。

  1976年,孔泉被正式派往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工作。当时馆员的住宅位于滑铁卢附近,距布鲁塞尔十几公里,地处偏僻,生活单调。这位年轻的外事工作者心中燃起壮志:“何不利用这段时间编一本荷汉词典,填补该领域的空白?”

  一腔热血投入具体的工作时,孔泉才体会到其中艰辛。编纂工作的繁复与枯燥、出版社主管编辑对这位初出茅庐年轻人能力的质疑,都让他深感苦恼。他将这些向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陈原倾诉,这位著名出版家、语言学家前辈亲自执笔回信,表达了坚定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也支撑着孔泉终能完成词典的编纂。

  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孔泉几乎付出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在陈原的鼓励以及王文博、高占生两位同事的帮助下,完成了词典第三稿的编纂审校工作,并于1995年正式出版。这也是中国第一部荷汉双语词典。

《现代荷汉词典》编纂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 路梅 摄
《现代荷汉词典》编纂者、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 路梅 摄

  中荷交往的文化纽带

  上世纪80到90年代,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荷兰进入经济持续增长时期,不少中国人远赴荷兰寻求工作机会,中荷之间人员、经贸交往日益密切,对两国语言的互译需求大增。孔泉的《现代荷汉词典》不仅受到学习荷兰语人士的欢迎,还被荷兰政府作为必备工具书,赠送给入籍荷兰的中国人。

  一时间,洛阳纸贵,本就印刷量不大的《现代荷汉词典》供不应求。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印刷盗版售卖,甚至还混进了荷兰政府的赠书中。为满足市场需求,《现代荷汉词典》出了2003年修订版。

  随着中欧关系发展,荷兰的中国侨民和中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如今在荷华侨达20万人,中国留学生逾万人;也有数千荷兰人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由于供不应求,早已售罄的两版《现代荷汉词典》在旧书网上卖价高于原价十倍,最贵的标价甚至高达8千多元人民币。

  与时俱进 增订新版

  “语言的活力源自不断涌现的新词汇。近10年来,通过年度修订,欧美国家的大词典都增补了数千甚至万余新词条。《现代荷汉词典》也应该与时俱进。”孔泉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利用居家时间,依据荷兰政府实施的荷兰语言文字改革,对词典全部词条的拼写和释义进行了核实更正,并参照荷兰通用的多部新版辞书,增补了十余年来使用较多的8700余条新词。

  翻开词典,“新冠病毒流行”“抗新冠病毒疫苗”“为防范新冠病毒采取的措施规定”等新词条收录其中;先前已收录的词汇“involutie”,在释义中加入了新释义“内卷化”,所指正是近期中国社交媒体上被广为讨论的“内卷化”现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将当下的时代特征鲜明地展现在使用者眼前。

  在词典的三版编纂中,孔泉更深刻体验到了中国的开放和与世界潮流融合互鉴的过程。例如,“海绵城市”“拼车”等概念或现象,上世纪90年代尚未在中国出现,翻译荷兰语相关词条时,孔泉只能拘谨地用冗长的语句去描述。而今,中文词汇的更新已与世界同步,也令词典的释义更加生动贴切。

  中欧文化应“美美与共”

  2020年是中欧建交45周年。孔泉的外交工作生涯与中欧建交几乎同时起步,他亲眼见证了中欧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欧盟成员从当年同中国建交时的9国增加至现在的27国,2020年中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向人员交流超过800万人次,中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报告中称,外交上中国依然是合作伙伴,但在5G等高科技关键领域中国是竞争对手,而在治理模式方面,中国则是“制度性对手”。

  对此,孔泉认为,这实际上是欧盟机构的部分人士对中国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由此引发后来一系列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导致一些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热情下降。对这些事关双方关系长远的问题,既要通过政策阐述和沟通去面对和处理,也要通过人文交流进一步增进双方了解与互信,而语言正是一条重要纽带。

  《现代荷汉词典》增订版得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的大力支持。孔泉说,“40多年前,中远公司每年去荷兰的货运航船好像还不到6班,而今天中远海运与鹿特丹港携手推进形式多样、互利互补的合作项目,每月20多个货运航班频繁满载往返,构筑了‘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欧交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期待不断扩大与荷兰的合作领域,非常支持这本词典的增订出版。”

  荷兰驻华大使贺伟民在为词典撰写的序言中说,“语言,是两种文化之间最具体的接触点之一,翻阅词典的同时仿佛也沉浸于文化交流之中。”“我们必须不断修订,不断进行交流,本词典就能够发挥其作用,一种有限的资源就能创造无穷的机会。因为只有我们可以相互沟通之后,才能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达到互尊互信、互助互荣。”

  “相互了解是友谊的基础,相互信任是合作的保障。”孔泉说,目前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希望这些企业除了对所在国纳税与提供就业之外,还能做促进中欧文化交流的润滑剂,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助推器。

  孔泉精通法语、荷兰语,也能运用英语、德语。多年的驻外工作经历,让他更能体会不同语言的丰富细腻与表达的精妙。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有50多种官方语言。孔泉认为,随着中国对外交往与合作的扩大,对小语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中国国内对于小语种学习的资源和投入还远不足够。“要实现真正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对不同文化的欣赏,还是要通过学习掌握对方的语言来实现。”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孔泉说,“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希望中国也能成为掌握和了解世界语言最多的国家,成为最尊重其他文明和重视人文交流的国家,与世界各国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完)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