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嘉宾在上海博物馆看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海外嘉宾在上海博物馆看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2021年10月19日 14:0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本报讯(记者李婷)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保存自己的文明,从这些几千年前的青铜器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站在春秋晚期的牺尊前,来自肯尼亚的秦肯由衷赞叹道。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昨天(10月18日)在沪开幕,当晚,中外嘉宾应邀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青铜馆和“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深深震撼。

  秦肯对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出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印象深刻,这些文物从二里头文化至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让他初步了解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中国一直是非洲最伟大的朋友,文化也有相通的地方。”他以牺尊为例,该青铜器的造型跟他家乡的犀牛很接近,都是力量的象征。

  秦肯来中国两年,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的博士生和研究员。这是他第一次来上海,便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上海太漂亮了,人很友好,吃的东西很好吃,基础建设很发达,特别是过江隧道,简直太厉害了。”他说,在肯尼亚,过江或过河还需要靠船或者一种类似浮桥的东西,比较危险,如果有隧道,既安全又便利。

  “通过这些文物能想象当时的生活。”与秦肯一样,来自卢旺达的非洲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天赐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很感兴趣,尤其是上面的图案变化:“图案从具象变成抽象,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人们的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除了专业的讲解,上海博物馆还邀请上海民族乐团的乐手们在“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的展厅内现场演奏传统中国民乐,为嘉宾们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大家在驻足欣赏之余,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美好时刻:箜篌与箫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描绘月夜春江美景,旋律风格流丽空灵,如一幅笔触舒展的长卷徐徐铺展。古筝独奏《墨戏》是一首原创“新文人音乐”,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书法,展现艺术创作过程中“物我两忘”的心境和状态。中阮独奏《酒狂》曲风激越顿挫、跌宕起伏,通过展现酒后酣醉的情态,描摹文人隐士高洁的精神世界。而笛子独奏《幽兰逢春》旋律采自昆曲音乐,作品借描摹幽兰风姿,咏叹君子之风,倾诉淡远志趣,充满古典人文情怀。演奏者们身着汉服、梳着古代发饰,宛若一道道文化风景。

  “在博物馆听音乐的感觉太奇妙了,如同跟古人的一场对话。”《墨戏》演奏完毕,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忍不住上前和演奏者交流,赞叹其身上的汉服“有历史的厚重感”并询问:“你弹这个(古筝)弹了多久?”当得知这位年轻的乐手已经有20余年的演奏经验时,她露出了十分惊讶的表情。明竺是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她感叹,音乐是无国界的,这些表演让她感受到了乐曲传达的故事和情感。

  走出上海博物馆,已是晚上9点半,在灯光映照下,上海的轮廓愈发清晰。明竺对既富于传统又摩登现代的中国由衷喜爱:“古代中国很有魅力,现在的中国更在高速发展!”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