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间友好推动者:民众最需准确有效交流 后工业时代需要文化浸润-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中日民间友好推动者:民众最需准确有效交流 后工业时代需要文化浸润

2021年11月25日 1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在陆家嘴地标建筑公共空间举行的摄影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受访者供图
    在陆家嘴地标建筑公共空间举行的摄影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上海11月24日电(记者 陈静)人来人往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楼和二楼的公共空间,从高原窑洞到汹涌的黄河波涛;从额济纳的胡杨林到平遥的古镇;从黄山脚下“仙人炼玉处”到海纳百川的上海……一场名为《“风铎悟语——大型当代摄影艺术展”》的红外摄影艺术展正吸引了诸多关注,人们放缓或停下往日匆匆的步履,眼中满是赞许和惊艳。

后工业时代,忙碌快速的节奏中,人们亟需文化的浸润。 受访者供图
后工业时代,忙碌快速的节奏中,人们亟需文化的浸润。 受访者供图

  数十幅极具艺术凹凸感及历史张力的作品,是当代摄影家洪军几十年来创作的摄影精品。他通过红外相机的高对比度、数码叠加单色呈现独特影像,把观众引入美丽而神秘的梦幻空间。洪军说,他使用了两种不同波长的红外相机,实现了独特的反转色彩、高对比度以及反像看世界的艺术效果。连日来的展览成为陆家嘴金融区地标性建筑中的一抹别样风景线。

张一帆向记者介绍摄影展。 陈静 摄
张一帆向记者介绍摄影展。 陈静 摄

  策展人张一帆2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在洪军的作品中,大尺度画面构图汇入了立体主义、新结构主义和未来主义语素,凸显了当代艺术魅力。在2*4米的《百年瞬间》里,上海大厦、外白渡桥、尖顶教堂……古老的建筑静静地伫立在黄浦江边,一眼百年的沧桑感油然而生。红外摄影作品中的山、树、石头等颇具立体感、纵深感,如版画,似油画,意味隽永。

在上海的展出结束后,展览将移师日本东京。 陈静 摄
在上海的展出结束后,展览将移师日本东京。 陈静 摄

  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办公十余载,张一帆深感,后工业时代,忙碌快速的节奏中,人们亟需文化的浸润,于是特地为这场展览创作现代诗歌——《风铎悟语》:“……这里是另一座珠峰有强雷和闪电有飞雪和暴风……我是爬山的绳我是努力的猦……”从日本归国创业十余载,这首诗歌充分释放了张一帆的心绪。他希望告诉年轻人,无论是苍鹰还是雏鸟,上海都是其“诗和远方”。

  这位策展人透露,在上海的展出结束后,展览将移师日本东京。

 数十幅极具艺术凹凸感及历史张力的作品,是当代摄影家洪军几十年来创作的摄影精品。 陈静 摄
数十幅极具艺术凹凸感及历史张力的作品,是当代摄影家洪军几十年来创作的摄影精品。 陈静 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年从事文化传播的张一帆曾在上世纪90年代于日本创办了多份中文报纸和杂志,希望畅通两国民众的准确有效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进而拉进两国人民的情感。他向日本民众介绍不断发展的汉语文化、讲解中国的流行语,多年的努力获得日本各界的关注。张一帆与日本知名学者小岛朋之共同编纂了《中国流行语》,当时在日本的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在上海和日本均生活了数十年的张一帆直言,交流中意思传递不准确可能是两国民众间产生隔阂的一个原因。两国都深受汉文化影响,但中国汉语更新速度很快,而日本则更多保留了汉字的古义。因此,两国民众对同一个词的理解可能会大相径庭,比如,“留守”一词在两国民众心中的意思完全相反。

红外摄影作品中的山、树、石头等颇具立体感、纵深感,如版画,似油画,意味隽永。 陈静 摄红外摄影作品中的山、树、石头等颇具立体感、纵深感,如版画,似油画,意味隽永。 陈静 摄

  张一帆认为,异国民众最需要准确的语义沟通,从而加深了解。在他看来,“文化”是“融合剂”,是增进两国友好往来的最好切入点。他告诉记者,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时,日本爱乐乐团与中国指挥家余隆合作演奏的交响乐音乐会座无虚席;日本知名三弦演奏家吉田兄弟在上海演出的盛况,都让他记忆犹新。

  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各国民众之间交往。而张一帆却没有停止推动中日友好的努力。第十届花博会在上海举行,由张一帆担任馆长的“日本花道光影馆”赢得观众叫好声阵阵,获得科技创新银奖。

  张一帆告诉记者,在360平方米的展厅里,他邀请在上海的日本花道家吉元女士布置了大型花道作品,这个以竹为基底的装置占地百余平方米。光影秀部分,张一帆请在日本当导演的儿子张时伟设计方案并拍摄制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张时伟从北海道到冲绳,以花为主题拍摄素材,完美体现日本自然与文化的光影视频在花博会“秀”出后,引来观众竞相排队观看。走出“日本花道光影馆”的观众无不竖起大拇指,不少人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张一帆说,文化交流、良性互动产生的好感可以避免民众被少数极右翼政客的煽动所蒙骗。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一定会迎来人员交往的“爆棚”。这位推动两国民众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认为,异文化的交流能产生新的思想,给人带来愉悦。“这非常珍贵”。张一帆表示,疫情的阻断,积累的热情,会让人们备加珍视彼此的友谊,这或许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积极意义。(完)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